- 我们的社会生活
- 人类生活的世界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 +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 中国近现代史
- 世界历史
- 当代中国与世界
A.没有朱雀大街 | B.打破了“坊”“市”制格局 |
C.有娱乐场所“瓦子” | D.集市、夜市、晓市的出现 |
A.西汉时我国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蔡侯纸 |
B.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业 |
C.《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D.《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
A.西亚——伊斯兰教 | B.阿拉伯半岛——基督教 |
C.耶路撒冷——回教 | D.古印度——佛教 |
材料一;近日,く长安十二时辰》上热搜,该剧高度还原了“大唐盛景",重现了“世界的中心”长安的热闹与繁华。粟特人在“靖安司”当职,西域小贩向长安贵妇出售表悲石,袄教、景教等同驻长安…繁荣的唐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四;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唐•杜甫在《壮游》
(1)综合材料一,你认为唐朝具有一种怎样的时代特点?(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3)材料三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为后世留下的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是什么?
(4)杜甫的诗艺术高超,他被人们尊称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古代名人在美丽的新昌留下了足迹。
材料一 进人古典文明时代后,世界上有两个文明地区特别值得关注,一个是东亚文明,一个是地中海文明。公元前后,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国家都发展出光辉的古典文明,其发展程度旗鼓相当,在生产力水平、社会状态、文化创造等方面都达到古代文明的巅峰。这个时候的世界格局,呈现出东、西双方平衡的态势。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两个国家在哪些方面“达到古代文明的巅峰”?此时的“世界格局” 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写出当时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材料二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乱局,迅速进入新的辉煌时期。公元 7 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而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社会高度分裂,失去凝聚力,东西方就此拉开了距 离,“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几乎 1000 年不变……“东方”其他地区,如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都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唐帝国崛起和欧洲落后的原因。材料三大约在公元 15、 16 世纪,人类开始进入新时代,它以西方的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 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百年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西方的面……变化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思 想等方方面面,因此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西方在世界力量对比中后来居上,到19世纪末 20 世纪初,整个世界都被西方掌控。当西方霸权登峰造极、其他文明面临生死存亡之际, 全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努力追求(近)现代化的浪潮。
(3)以中国为例,举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被西方掌控”和“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史实各一例。A.分封制 | B.科举制 | C.三省六部制 | D.八股取士 |
材料一: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从西来。”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 ||||
鲜卑姓 | 汉姓 |
| 鲜卑姓 | 汉姓 |
拓拔 | 元 |
| 贺赖 | 贺 |
丘穆陵 | 穆 |
| 独孤 | 刘 |
步六孤 | 陆 |
| 贺楼 | 楼 |
材料三:藏北草原流传一首民歌:“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体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作用?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一改革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积极意义?
(4)材料四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什么?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2)结合所学知识,画出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二


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 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
(1)
思想家 | 主张 | 与其相应的现代理念 |
孔 子 | | 以德治国 |
孟 子 | | 以人为本 |
老 子 | “自然”“无为” | 道法自然 |
韩非子 | 法治 | 依法治国 |
材料一:“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结果460个儒生方士在咸阳被坑杀。
材料二: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大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2)材料一反映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消极作用?(3)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推行的哪一政策?该政策产生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什么选官制度?这一制度的正式确立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