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般若”读“bō rě”,智慧)。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甲小偷,一直站在门口乙,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决不能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丙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文中甲、乙、丙三处所填写的词最恰当的一组应是(    )。
A.打扰窥视目送
B.惊动窥视护送
C.惊动等待目送
D.打扰等待护送
 
2.文中的小偷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但我们仍可以清楚地看见他转变前后的心路历程。请结合全文填空。
小偷初遇禅师感到____________,在禅师的感召下,____________,最后迷途知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老禅师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描写,塑造出禅师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也正是这种人格力量,唤醒了小偷迷失的灵魂,使小偷____________(成语)、迷途知返。
4.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绐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给这篇小小说加一个题目,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丁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丁老师_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_地望着他。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丁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丁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五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丁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丁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里,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落 神态自若 惊恐  C.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飘 判若两人 惊诧
2.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C.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4.下列对本文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B.用对自然界暴风雪的描写来衬托人物。
C.对欧阳老师用了正面、形象描写。 D.对同学们用的是侧面、概括的描写。
5.文章第①至⑦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作者详写了_________ ,略写了________    ,目的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文章的中心。
6.第⑥自然段“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为什么是“一字一顿”地说?
7.作者在第⑧自然段补充叙述“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8.丁老师为什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9.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理解。
⑴儿子比我高了。
⑵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⑶“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⑷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⑸“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⑹“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⑺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⑻“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⑼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⑽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⑾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⑿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⒀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⒁“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⒂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⒃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1.联系语境,解释第⑽段中加点的词语。
按图索骥: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 
3.揣摩第⑻段画线句中“咬着牙”这个短语,分析它在表达上的好处。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第⑹段“我”逼问“儿子”和第⑻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
C.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D.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
5.(1)第⒂段,为什么说“我”在“不断地磨炼他”的同时,也是“磨炼自己”?  
(2)你怎样理解第⒃段画线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曾从长辈口授的“路线图”中获得过什么益处?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他一定不来”和“他不一定来”这两句话意思相同(  )
2.“你太聪明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解释。(  )
3.“我要炒猪肝”有两种意思:一是我要吃炒猪肝;二是我要做这道菜。( )
当前题号:4 | 题型:判断题 | 难度:0.99
阅读回答问题: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就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清理挖掘时,不断在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拦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着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动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 
2.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人帮他挖?
3.填空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儿子对父亲的   。
4.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起什么作用?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那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檐上草
对面屋檐瓦片上果然长出一棵小草,嫩生生,绿茸茸的。小智却像发现了新大陆,滔滔不绝地发表着他关于这棵小草的“演说”:可能是小鸟衔了粒草籽儿掉在这里,小草就长出来了;也可能是大风把草籽刮到屋檐上去的……”
从此,小智就对这棵小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观察。
盛夏的中午,毒日肆无忌惮地抖着它的威风,将屋顶烤得滚烫。小草蔫了,耷拉着脑袋,显得无精打采的。小智见了心急如焚,试图搭架子看爬上去为它浇水,但是没有成功。
第二天清晨,小智一爬起来就推开窗门看他的小草,嘿!小草又很精神地挺立在屋檐上了,叶片上还滚动着两滴晶莹的露珠。晨风一吹,像是在向小智微笑哩!小智也会心地笑了。小草经受住了烈日的考验。
不料有一天,狂风大作,接着是倾盆大雨,小草在暴风雨中摇来摆去,最后终于倒下了,可怜巴巴地软瘫在屋顶上。我明知小智心里难过,却故意带着幸灾乐祸的口吻开玩笑说:“这回你的小草完了。”小智将脑袋一歪,不服气地笑道:“才不会完呢,我们老师说了,小草的生命力可强啦,我相信小草会站起来的!”果然,小草经过一夜休整,第二天早晨竟又奇迹般地直起身来。
一个星期日,小智做作业,被一道题难住了。我正要给他讲解,可他摇了摇头。时近中午了,小智还没有做出来,我急了,奔过去喊道:“算了,算了,还是我帮帮你的忙吧!好不容易有个星期天,爸爸陪你打球去。”
小智也急了:“不!不!”他用双手紧紧地捂住练习本,望着窗外屋檐上的小草,说:“小草都那么坚强,我怎么能怕困难呢?我偏要自己做出来。!”
1.按要求从短文中各找一个成语写下来。
写动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语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心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神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字写词语。
嫩生生: 绿茸茸   兴冲冲   红彤彤
滔滔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巴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的小草经受住了那两次考验。
(1)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4.佳句摘抄
(1)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智从小草身上的到启发,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6小草都那么坚强,我怎么能怕困难呢?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管闲事的丹麦人
丹麦人喜欢“管闲事”。这是在丹麦工作多年的一个朋友极深的印象。在公共场所,你的车子没有准确地停进划定的位置,或者你停车后没有及时熄火,从路上走过的任意一个人,或者一直在远处长椅上发着呆的一个什么人,便会走到你的身边来,请你把车子按规矩停好,或是请你让车子安静下来,停止排气。你在钓鱼,一些毫不相干的人会走过来。你以为他来给你助兴,他其实是来看你的鱼桶。如果你钓的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他就会要求你把这些鱼放回到你钓鱼的水里去。并且,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他们不只是提醒一下,说说而已,而是一直要在旁边监督着,直到你完全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才欣然地跟你道一声谢谢,然后继续他们的路或去发他们的呆。邻里之间更是管得紧。哪家的房子油漆好久没刷了,屋顶上的草发黄了,别人就会来敲你的门:“你的房子该修修了,要不要帮忙?”你如果说眼下没有工夫,或是要出门旅行,别人就会帮你请来油漆工或检修工。等你回来,把账单给你,你如数付账就是了。
丹麦很开放,许多方面可以说自由得不得了。然而一个人倘没有或缺乏维护公共生活准则的自觉,便会处处受制,颇不自由。丹麦是禁止养鸟的,但丹麦的鸟食市场却又大又兴旺。人们买了鸟食,便悬挂在自己的庭院里,专供自然界的鸟群食用。吃完了,他们又再去买。庄子说过“族与吾同类”的话,丹麦人乃至北欧人,对自然的崇尚,对与自然万物达到融洽相处的追求,大有一点庄子理想的境界的意思。
在丹麦生活了几年的中国人,自然也会受到这风气的影响。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常有一只狐狸来光顾。使馆几位爱好者每天为它备好食物,狐狸吃完,抹嘴就走,来亦无影,去亦无踪。有段日子,几位狐狸之友因为出差而未能及时备食,狐狸竟然对中国使馆有了意见,悄悄溜到台球室,把台球叼到院子里,陶个洞埋起来。但打台球的人并没有把台球的失踪同狐狸联系起来,甚至压根儿就不往狐狸头上想。狐狸看看人们这么缺心眼,意识到自己的恶作剧太过复杂,弯子绕得太大,让人不懂,便又把那些台球从土里刨出来,让它们滚得满院子都是。总算使馆人们开了窍,开始用心思,找原因。分析来分析去,终于分析到狐狸头上。在那几位狐狸之友回来之前,恢复了对狐狸的供给。大使馆这才天下太平。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准确(zhǔn  zǔn)符号(fǔ  fú)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喜欢——( ) 准确——( )
安静——( ) 开放——( )
3.用自己的话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规矩:
(2)融洽:
(3)开了窍:
4.丹麦人喜欢“管闲事”,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5.你认为这是在管闲事吗?谈谈自己的观点。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钓鱼的启示》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zòng zhòng)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xī yǔ)动着。
……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戒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我会选择文段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小心翼翼:
筋疲力尽:
3.我会写出下列的近义词。(4分)
沮丧( ) 严格( ) 抉择( ) 告诫( )
4.“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句中的“鱼”在文中指的是( )
A.这里的“鱼”是指除了鲈鱼之外的鱼,比如:鲤鱼、带鱼、金鱼等
B.这里的“鱼”是指比这条鲈鱼还要大、还要漂亮的鲈鱼
C.这里的“鱼”是指诱惑人的财物、名利……
D.这里的“鱼”是指美味的鲈鱼
5.缩句。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2)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6.当“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想什么?
7.从这段话中找出我不想放掉鲈鱼的原因:
8.为什么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9.父亲让我放掉鱼和我后来成为建筑设计师有什么关系?
当前题号: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钓鱼的启示》
父亲划(huá huà)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zhuǎn zhuàn)向了我:“孩子,你得(dé de děi)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jìn  jǐn)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1.用“√”在文中括号内标出正确的读音。
2.理解句子的意思填空。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这条鲈鱼很大很漂亮,父亲___________ ,二是父亲__________ 。
(2)从“‘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这句话中看出“我”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按课文的内容填空。
()的月光()的目光()的声音()地争辩
4.按要求改写句子。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改为被字句)
5.对“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是对“我”真正的爱。
B、父亲态度那么坚决,是不懂人情,不爱“我”。
6.对于父亲的决定,“我”的表现是怎样的?分别用三个词语填入括号里。(3分)
“我”( )—( )—(   )
7.“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请你展开想象,父亲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8.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精彩赏析阁。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 “沮丧”是什么意思?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短文中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想一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中的“是”与“非”在本文中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