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
4、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精诚所至,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8、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一样。
当前题号:1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俗语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样。
3、牛怕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鹅不怕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飞来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题西林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牛和鹅》借金奎叔叔的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目光倾听》是一首儿童诗,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8、《信任》一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9、《修鞋姑娘》中“我”的情感变化是:怀疑—_____—______—惭愧。
当前题号:2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用诗文填空。
1.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或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大诗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朝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3.“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庐山”位于 现在的是我国著名的   。 (特点)。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用唐代诗人的诗句“
 。”来教导我们。
当前题号:3 | 题型:语言表达 | 难度:0.9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牛和鹅》中的鹅_____________,“我”在鹅的面前狼狈不堪、慌忙逃窜。课文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可以归纳为三部分:__________、饰老虎没成功、______________。
3.《陀螺》主要叙述了自己的一只____________的陀螺战胜____________的事情,并从中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当前题号:4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通过记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______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______的故事,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____________出发,就会得到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五龙岛,又叫________。岛上有四个蛇场,上千条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2.千岛湖在浙江淳县境内,逆水而上70千米,就是风光如画的____________。介绍了千岛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国古代用“ ”的方法来记事,还有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还有用具体事物传递信息的方法,譬如    或者 就是一封宣战书。 
2.写一封封信,让        ,贴得紧紧,紧紧…… 
3.给巴金先生写信的是 ,巴金先生希望看到他们的生命    
当前题号:7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词语档案。
百发百中   百尺___ ___ 百步___ ___
百川___ ___ 百废___ ___ 百感___ ___
百花___ ___ 百家___ ___ 百年___ 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座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按课文内容填空。
1)高速公路代替了(________),破旧的土屋变成了(________)。
2)昔日的农民,改革开放给他们(________),似春燕在(________)上,传递着(________),描画着(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