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晓雾将___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
(3)竹柏影也_________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3】(甲)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小题4】(乙)文中画线句子分别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小题5】这两篇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小题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小题2】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B.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
C.主人客人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
D.这首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焉(_______________) 
(2)神弗也(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
(4)望其旗(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分析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小题4】鲁国以少胜多,除了曹刿的卓有远见之外,更有深层次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战争取胜的原因。

(链接材料)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都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谨慎、恭敬。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何焉   间:参与。
B.小惠未   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
C.小大之   狱:案件。
D.故之 克:克服。
【小题2】“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当前题号:4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

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戳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注)①国:都城。②封:封土为界。③鲁请比关内侯以听:鲁国请求像齐国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即做齐国的附属国。比,比照。关,国家的关隘。④自承:把剑冲着自己。⑤陛:殿或坛的台阶。
【小题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又何焉 曹刿按剑当两陛之B.战则请  庄公曰:“请。”
C.可一战 地卫君,非以君卫地D.以分人  身安乐
【小题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内容尝试分析
【小题4】从两文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注)①周亚夫:西汉时期的军事家。军细柳:驻军细柳。“细柳”与下文的“霸上”、“棘门”均为地名。②入边:侵入边境。③祝兹侯:封号。④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⑤上自劳军:皇上亲自慰问军队。劳,慰问。⑥彀(gòu)弓弩:张开弓弩。⑦介胄:这里指穿戴着盔甲。⑧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肉食者   鄙:________ ②小大之  狱:________
③军士吏甲 被________ ④出军门  既: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按辔徐行    王曰:“善。”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介胄士不拜  邻人京城氏孀妻(《愚公移山》)
C.已而之细柳军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D.备胡 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小题4】甲乙两文均采用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原文分别举一例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诸葛亮《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小题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
(2)先 帝 不 以 臣 卑 鄙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
(3)竭驽钝(______)   (4)名诸侯(______)
【小题3】下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小题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了哪几件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
当前题号:7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弗敢也   加:虚夸,夸大
C.小信未   孚:使信服
D.忠之也   属:部属,属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夫战,气也
D.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文中“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的特点刻画出来。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简略,而战争经过写得详细,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当前题号:8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畔晚,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 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小题2】正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小题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
【小题4】说说文中的风,雷,电有什么象征意义,主人公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5】读选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荞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祥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有删改)

【小题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④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来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