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何焉   间:参与。
B.小惠未   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
C.小大之   狱:案件。
D.故之 克:克服。
【小题2】“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5 01: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

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戳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注)①国:都城。②封:封土为界。③鲁请比关内侯以听:鲁国请求像齐国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即做齐国的附属国。比,比照。关,国家的关隘。④自承:把剑冲着自己。⑤陛:殿或坛的台阶。
【小题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又何焉 曹刿按剑当两陛之B.战则请  庄公曰:“请。”
C.可一战 地卫君,非以君卫地D.以分人  身安乐
【小题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内容尝试分析
【小题4】从两文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______)
②神弗也(______)
③望其旗(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形象。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
C.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
D.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