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运动和力
- 电和磁
- + 波
- 声音
- 光和颜色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透镜和视觉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所示,暑假期间,小刚和爷爷到湖里去叉鱼,鱼儿在清激的水中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当他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在图所示的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原因的是( )


A.![]() | B.![]() |
C.![]() | D.![]() |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其中说法________正确(填序号)。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分析与论证)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________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________观察(选填“左”或“右”)。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其中说法________正确(填序号)。

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
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 |
实验序号 |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
1 | 40 | 13.3 |
2 | 30 | 15 |
3 | 20 | 20 |
4 | 15 | 30 |
5 | 10 | 光屏上没有像 |
6 | 8 | 光屏上没有像 |
(分析与论证)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
(2)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________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________观察(选填“左”或“右”)。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石老师上课时拿个水晶球,让同学们透过它看远处倒立的建筑物的像(如图1所示),引起同学对凸透镜的成像的兴趣。为此老师让大家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给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各一个,火柴盒。

(1)韩涛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甲)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应该选择______(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韩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______。
(3)如图3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带的是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1)韩涛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甲)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应该选择______(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韩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______。
(3)如图3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带的是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让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_m.

上联“树影横江,鱼戏枝头鸦踏浪”;下联“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此对联妙趣横生,意境深远,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上联中的树影是虚像,鱼是物 | B.上联中的树影是实像,鱼是虚像 |
C.下联中山色是由光的反射产生 | D.下联中山色是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 |
如图所示,用易拉罐制作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在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在塑料薄膜上能看到窗外景物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像,形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___。

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要想在屏上出现清晰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使屏远离透镜 |
B.使屏靠近透镜 |
C.使屏向上移动 |
D.使屏向下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