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的电热丝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光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图中做出人看到球的光路图。
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填“上”或“下”)拐弯了。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当前题号:4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  )
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丁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     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海宁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
A.始终菱形B.从菱形到三角形
C.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D.始终圆形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图中,A是平面镜,B是镜前人眼位置,C是人眼睛在平面镜前看到的烛焰像上的一点。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像点C对应的物点D。
(2)完成眼睛看到C的光路图(画一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即可)。
(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None | 难度:0.99
蜡烛是生活、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物体。

(1)一支长15厘米蜡烛,经过50分钟恰好烧完。此过程中蜡烛燃烧的平均速度为_____米/秒。
(2)蜡烛可用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将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置于平面镜前后,点燃平面镜前的蜡烛。将平面镜后的蜡烛移动到适当位置,透过平面镜看去,发现平面镜后的蜡烛好像也点燃了,如图甲,说明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
(3)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为f)成像,当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满足_____关系时,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如乙图所示。
当前题号:9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如图,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光线中有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是AB和CD,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