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运动和力
- 电和磁
- + 波
- 声音
- 光和颜色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透镜和视觉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 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的;
资料 2: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如右图)
资料 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左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
资料 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的;
资料 2: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如右图)
资料 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左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经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
实验次数 | 入射角 | 反射角 |
l | 15° | 75° |
2 | 30° | 60° |
3 | 45° | 45° |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经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
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
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
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
温州有制作杨梅酒的习俗,如图将杨梅浸泡在盛有白酒的球形容器中,此时球形容器及其内部的白酒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瓶中的杨梅位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则从正面观察瓶中的杨梅,观察到杨梅的像应如下图中的( )


A.![]() | B.![]() | C.![]() | D.![]() |
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下。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在a点或e点时,m=1,n=0 | B.在b点或d点时,m=1,n=1 |
C.在c点时,m=2,n=2 | D.在f点时,m=0,n=0 |
夜间学生已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棉花堵住耳朵睡。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为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把一个高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向平面镜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0.8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 B.高度变大,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
C.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 D.高度变大,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__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其原因是________。
(3)若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不改变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只移动凸透镜,则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移动。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__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其原因是________。
(3)若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不改变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只移动凸透镜,则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移动。
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在立竿见“影”和水中倒“影”中,前者是由光的________ 形成的,后者是由光的________ 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