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常见的化学反应
- + 运动和力
- 运动和力
- 机械运动
- 固体压强
- 液体压强
- 浮力
- 大气压
- 电和磁
- 波
-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源与社会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3N的力拉它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若将弹簧测力计的固定端取下,两端各施一个3N的拉力而使弹簧测力计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A.0N | B.3N | C.6N | D.无法判断 |
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小文和小涛两个小组分别选用了甲、乙两套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属于平衡状态,所以甲、乙两图均选择静止状态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B.图乙用小车而不用木块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
C.为了便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图甲中的硬纸片要尽量选择轻质的 |
D.把图甲中的硬纸片一剪为二,可以进一步探究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一物体的质量为2kg,体积为3×10-3m3.将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该物体将__________(填“上浮”、“漂浮”或“悬浮”),静止时该物体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N.
某同学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后,制作了一台浮力秤,可方便地称量物体的质量,其构造如图甲所示.已知小筒底面积为0.001m2,小筒和秤盘总重为0.6N

(1)如图甲,当秤盘上不放物体时,小筒受到的浮力是多少?________
(2)如图甲,当秤盘上不放物体时,应在小筒A上距离小筒A底部______cm处标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线
(3)如图乙,在秤盘上放一物体后,小筒浸入水中的深度h为0.1m,则此时小筒底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大?_____小筒受到的浮力是多少?_____该物体的质量为多少?______

(1)如图甲,当秤盘上不放物体时,小筒受到的浮力是多少?________
(2)如图甲,当秤盘上不放物体时,应在小筒A上距离小筒A底部______cm处标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线
(3)如图乙,在秤盘上放一物体后,小筒浸入水中的深度h为0.1m,则此时小筒底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大?_____小筒受到的浮力是多少?_____该物体的质量为多少?______
在学习压强的知识时,小明利用两个实心正方体物体甲和乙(V甲>V乙)、海绵等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1)小明把两个物体分别平放到海绵上,看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小明由此得出结论: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老师指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对的,理由是:_______
(2)若想利用图中这些器材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受力面积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_____
(3)观察分析图中的实验现象,可知两物体的密度ρ甲和ρ乙的大小关系ρ甲___ρ乙.

(1)小明把两个物体分别平放到海绵上,看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小明由此得出结论: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老师指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对的,理由是:_______
(2)若想利用图中这些器材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受力面积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_____
(3)观察分析图中的实验现象,可知两物体的密度ρ甲和ρ乙的大小关系ρ甲___ρ乙.
“以卵击石”的结果是鸡蛋破碎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鸡蛋对石头的力小于石头对鸡蛋的力 |
B.鸡蛋对石头的力与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小相等 |
C.鸡蛋对石头的力大于石头对鸡蛋的力 |
D.鸡蛋对石头的力就是石头对鸡蛋的力 |
在南极考察中使用的海洋破冰船,针对不同的冰层有不同的破冰方法.其中一种破冰方法是:接触冰面前,船全速航行,船体大部分冲上冰面,就可以把冰压碎.
(1)当航行于海面时,它的排水体积约为1500m3,求船自身的重力.
(2)在一次破冰行动中,当船冲到冰面上时,船的排水体积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船与冰层接触面积为5m2,此时对冰层的压强是多少?(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g=10N/kg)
(1)当航行于海面时,它的排水体积约为1500m3,求船自身的重力.
(2)在一次破冰行动中,当船冲到冰面上时,船的排水体积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船与冰层接触面积为5m2,此时对冰层的压强是多少?(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g=10N/kg)
图1(a、b、c)是在探究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图2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由图中所标的示数可知F浮=___________,(用图中所给的字母表示);若阿基米德原理成立,则F浮与(V2-V1)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