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
- 水
- 空气
- + 金属
-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 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
- 新型材料
- 材料与人类社会发展
- 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 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 金属资源的保护
- 铁锈的主要成分
-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 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
-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 金属的化学性质
- 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
-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 金属的冶炼
- 常见的化合物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据报道,全球每年浪费掉的粮食约有1000亿吨,其中,约300亿吨是加工过后食品.如图所示是一包烤花生的图片,图中的脱氧剂在食品防腐保鲜,特别是对延长含高油脂食品的保质期有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生中富含的有机物有 (答出一种即可),检验这包脱氧剂中含有铁粉的方法是 .
(2)脱氧剂的作用原理是脱氧剂中的铁粉与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铁锈(Fe2O3•n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花生中富含的有机物有 (答出一种即可),检验这包脱氧剂中含有铁粉的方法是 .
(2)脱氧剂的作用原理是脱氧剂中的铁粉与氧气、水发生反应生成铁锈(Fe2O3•n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如图,一木块漂浮于X中,向X中缓缓加入(或通入)少量物质Y后最终木块上浮,则X与Y可能是(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序号 | X | Y |
① | 水 | 食盐 |
② | 氢氧化钙溶液 | 二氧化碳 |
③ | 稀硫酸 | 镁粉 |
④ | 硫酸铜溶液 | 铁粉 |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向100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OA段无沉淀产生,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加入镁粉的质量为 g;
(3)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g?(写出计算过程,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OA段无沉淀产生,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加入镁粉的质量为 g;
(3)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g?(写出计算过程,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 钠块大小 | 硫酸铜溶液 |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
① | 绿豆大小 | 稀溶液10ml | 产生蓝绿色沉淀 |
② | 绿豆大小 | 浓溶液10ml |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
③ | 豌豆大小 | 稀溶液10ml |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
④ | 豌豆大小 | 浓溶液10ml |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图。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__________。若将过量的丙金属,逐渐加入甲和乙的硫酸盐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有__________种。当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2种时,则剩余固体的组成情况有__________种。

A、B、C三种金属,当A和B分别放入稀硫酸中时,A溶解并产生氢气,而B不反应;当将B和C分别放进硝酸银溶液时,不一会就发现在B的表面有银析出,而C不反应.由此可知A、B、C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C>B>A | B.B>A>C |
C.A>B>C | D.B>C>A |
把一些锌粉放入
和
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根据以上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是()


A.滤渣中一定有![]() ![]() ![]() |
B.滤渣中一定有![]() ![]() ![]() |
C.滤渣中一定有![]() ![]() ![]() |
D.滤渣中一定有![]() ![]() ![]() |
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的等质量烧杯中各倒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再向两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铝和镁,反应完毕后,若天平失去平衡,则下列情况中,可能的是()
①铝、镁均有剩余
②铝、镁均耗尽
③镁耗尽,而铝有剩余
①铝、镁均有剩余
②铝、镁均耗尽
③镁耗尽,而铝有剩余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 |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能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以“曾青得铁化为铜”记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小张同学对此很感兴趣,他利用硫酸铜进行趣味实验,将浸泡了蓝色硫酸铜溶液的滤纸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到滤纸颜色变白,由湿变干后燃烧。在燃烧后的灰烬中出现红色固体。他很好奇,并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它是如何产生的?
(查阅资料)
(1)温度达200℃时,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2)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呈红色。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①可能是Cu;②也可能是Cu2O;③还可能是_______。
(实验探究)
(1)取红色固体观赏,呈亮红色;
(2)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
(分析推理)
(1)请教老师后得知,如有Cu2O存在,加入稀硫酸会发生如下反应:
,同学们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确定亮红色固体为_____。
(2)滤纸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经分析,产生红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这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____℃。
(交流讨论)
(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
(2)此实验中,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它是如何产生的?
(查阅资料)
(1)温度达200℃时,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2)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呈红色。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①可能是Cu;②也可能是Cu2O;③还可能是_______。
(实验探究)
(1)取红色固体观赏,呈亮红色;
(2)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
(分析推理)
(1)请教老师后得知,如有Cu2O存在,加入稀硫酸会发生如下反应:

(2)滤纸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经分析,产生红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这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____℃。
(交流讨论)
(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
(2)此实验中,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______(填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