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 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下图是电解水中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___和___,分裂出来的原子又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___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通电分解这一变化属于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
B.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 |
C.4℃时,水的密度最大 |
D.水是由氢气和氧组成 |
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1)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其作用是_____。
(2)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_____(填“正”或“负”)极。用_____验证b管中的气体。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可推得水是由_____组成的。
(4)若实验中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6.25%,刚分解水的质量为_____g。

(1)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其作用是_____。
(2)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_____(填“正”或“负”)极。用_____验证b管中的气体。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可推得水是由_____组成的。
(4)若实验中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6.25%,刚分解水的质量为_____g。
氢能被认为是一种“终极能源”,电解水是最被看好的制备方式之一。电解水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催化剂,但在催化过程中却存在原子“忙闲不均”的现象:“忙”的主要是铂金属(
)催化剂表层的原子,内层的铂原子却在“无所事事”,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高昂。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宋礼教授和江俊教授合作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将之前扁平形的催化剂做成一颗颗球形的“松果”,使铂原子位于“松果”的表面,保证了它们都身处“生产一线”。由此,以前的二维平面反应被改造成为三维立体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当电解溶液中的反应物通过这种“松果形”催化剂时,形成氢气的效率大大增加。在产氢量相同的情况下,这种新型催化剂所需要的铂金属,只有传统商业催化剂的约
,大大降低了制氢成本。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改进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改进后的实验对比,其催化效果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铂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也有应用,尾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反应Ⅰ中的反应物分子有三种
B反应Ⅱ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Ⅱ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D此净化装置可以消除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4)如图电解水实验,电源电压
,电压表
,电流表为
,通电时间为1分钟,请问电解水装置消耗电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焦耳。

(5)电解水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当电解溶液中的反应物通过这种“松果形”催化剂时,形成氢气的效率大大增加。在产氢量相同的情况下,这种新型催化剂所需要的铂金属,只有传统商业催化剂的约

(1)上述改进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改进后的实验对比,其催化效果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铂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也有应用,尾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反应Ⅰ中的反应物分子有三种
B反应Ⅱ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Ⅱ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D此净化装置可以消除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4)如图电解水实验,电源电压




(5)电解水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为水的净化装置,经过该装置净化后的池塘水能否直接饮用?___。
(2)图乙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由图可知,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

(3)为加快水的电解速度,常用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代替水。现欲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如下:
①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所需水的体积。
②称量:用天平称量所需的氢氧化钠,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接下来小明该如何操作?____,再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③溶解:溶解氢氧化钠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速溶解。
④反思:下列哪项不当操作可能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选项有哪些?____
A 氢氧化钠中有杂质 B 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C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 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
(1)图甲为水的净化装置,经过该装置净化后的池塘水能否直接饮用?___。
(2)图乙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由图可知,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

(3)为加快水的电解速度,常用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代替水。现欲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如下:
①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所需水的体积。
②称量:用天平称量所需的氢氧化钠,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接下来小明该如何操作?____,再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③溶解:溶解氢氧化钠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速溶解。
④反思:下列哪项不当操作可能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选项有哪些?____
A 氢氧化钠中有杂质 B 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C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 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
下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2014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Water and Energy)。水利部确定2014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下列有关水的知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中大多数为纯净物 |
B.水中Ca2+、Mg2+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
C.只有用蒸馏的方法才能降低水的硬度 |
D.在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反应速率比较快且充分 |
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甲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乙图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

乙同学、丙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丙图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
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实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
能是酸不足。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电极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
甲同学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酸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
(解释与结论)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电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甲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乙图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

乙同学、丙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丙图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
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实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
能是酸不足。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电极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
甲同学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酸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
(解释与结论)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电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比如一桶水,不燃烧、不助燃;分成半桶水、一滴水、半滴水……一直到水分子为止,这种不燃烧、不助燃的化学性质都保持着。但将水电解后,生成的气体一种能燃烧、一种能助燃,不再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此实验证明了()
A.电解水时,水分子没有改变 | B.水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
C.水是由原子组成的 | D.水是由氢气与氧气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