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20°C时,在盛有100g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的A、B两种物质,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甲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烧杯乙中溶液质量是130克
C.烧杯甲中溶液降温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D.A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物质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我国是世界上产盐最早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
A.蒸发溶剂B.同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的方法
C.冷却热饱和溶液D.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明制作了一个可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小筒与大筒均为圆柱形容器。小筒和托盘的总质量为 200g,小筒底面积 50cm2 ,高 12cm,大筒中装有适量的水,托盘上不放物体时,在小筒和大筒上与水面相平的位置的刻度均为“0”,将小筒竖直压入水中,当水面距小筒底 10cm 时,在小筒和大筒上与水面相平位置的刻度均为最大测量值,小筒和大筒的分度值相同。把被测物体放入托盘中,读出小筒或大筒上与水面相平位置对应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的质量。 

(1)该装置所能测量的物体的最大质量为________g;   
(2)小筒上相邻两刻度线的间距比大筒上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________(选填“大” 或“小”);   
(3)他想利用此装置测算出石块的密度,操作如下,如图乙所示,将石块放入托盘中,读出大筒上的示数为 m1;如图丙所示,将此石块沉入水中,读出大筒上的示数为 m2 ,该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 ρ=________(水的密度用 ρ表示)
当前题号:4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
A.烧杯和瓶内的水可能都会沸腾B.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C.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D.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试管的水中加入一些硝酸铵晶体(装置气密性良好),完全溶解后,弯曲的玻璃管内液面将( )
A.a 液面升高,b 液面下降
B.a 液面下降,b 液面上升
C.a、b 液面均无变化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①②两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温度升高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两溶液的质量都增加,但甲溶液的质量增加多
B.①②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
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①增加,②减少
D.①溶液中固体增加,②溶液中固体减少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1℃时硝酸钾溶解度为S克,该温度下把a克硝酸钾固体投入到b克水中,充分搅拌。   
(1)当S、a、b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时,溶质质量分数为 S/(100+S)´100%;   
(2)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 1/2,需加水________克。
当前题号:8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据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D.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0℃时,在三个各盛有 100g 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 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B.三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丙>甲
C.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D.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都会改变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