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 密度
- 物态变化
- 溶液
- 溶解度
- 水
- 空气
- 金属
- 常见的化合物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于课本中“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的问题,小金猜想: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导管的体积均忽略不计)
(实验过程)
①取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甲。向其中倒入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1的冷水,液面位置如图所示,标记为A。
②向甲保温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圾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此时甲杯中液面位置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l。
④另取一个完全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乙,向其中倒入与甲质量相同的温度为t1的冷水,标记为A,然后 …… ,充分振荡,测出水的温度为t3。
⑤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杯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是一个(填“吸热”或“放热”)________过程。
(2)请将步骤中空白部分的操作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实验结果,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小金的观点是正确的。
(实验过程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导管的体积均忽略不计)
(实验过程)
①取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甲。向其中倒入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1的冷水,液面位置如图所示,标记为A。
②向甲保温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圾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此时甲杯中液面位置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l。
④另取一个完全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乙,向其中倒入与甲质量相同的温度为t1的冷水,标记为A,然后 …… ,充分振荡,测出水的温度为t3。
⑤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杯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是一个(填“吸热”或“放热”)________过程。
(2)请将步骤中空白部分的操作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实验结果,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小金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科学研究中,分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同一种物质,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以“水”为例,下列各组物质中,水均与其他三种物质所属类别不同。
(1)依据物质通常存在的状态:在H2O、CO2、Mg、S中,水属于________。
(2)依据物质的分类:在水、空气、土壤、海水中,水属于________。
(3)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作用:酒精溶液、硫酸溶液、食盐溶液、澄清石灰水,水属于________。
(1)依据物质通常存在的状态:在H2O、CO2、Mg、S中,水属于________。
(2)依据物质的分类:在水、空气、土壤、海水中,水属于________。
(3)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作用:酒精溶液、硫酸溶液、食盐溶液、澄清石灰水,水属于________。
如表为氯化钠、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中数据可知,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小的物质是______;
(2)50℃时,在烧杯中的100g水中加入49.0g氯化铵配成溶液,过一段时间后温度降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_____g。
(3)A是80℃含有120g水的KNO3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得到102gKNO3固体。

Ⅰ.A溶液为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Ⅱ.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100
c.开始析出KNO2固体的温度在60℃至80℃之间
d.A溶液的质量等于222g。
温度(℃) | 20 | 40 | 50 | 60 | 80 | |
溶解度(g/100g水) | NaCl | 36.0 | 36.6 | 37.0 | 37.3 | 38.4 |
NH4Cl | 37.2 | 45.8 | 50.4 | 55.2 | 65.6 | |
KNO3 | 31.6 | 63.9 | 85.5 | 110 | 169 |
(1)由表中数据可知,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小的物质是______;
(2)50℃时,在烧杯中的100g水中加入49.0g氯化铵配成溶液,过一段时间后温度降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_____g。
(3)A是80℃含有120g水的KNO3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得到102gKNO3固体。

Ⅰ.A溶液为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Ⅱ.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100
c.开始析出KNO2固体的温度在60℃至80℃之间
d.A溶液的质量等于222g。
小科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1)高压锅做饭熟得快,这是因为气压增大,水的沸点___(填“升高”或“降低”).
(2)①花生油 ②食盐 ③番茄酱 ④白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___(填序号)
(3)烹煮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须取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___(填“均一性”或“稳定性”).
(1)高压锅做饭熟得快,这是因为气压增大,水的沸点___(填“升高”或“降低”).
(2)①花生油 ②食盐 ③番茄酱 ④白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___(填序号)
(3)烹煮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须取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___(填“均一性”或“稳定性”).
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体物体,将物体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甲;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体积是400cm3 |
B.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10N |
C.物体的密度是1.5*103Kg/m3 |
D.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12N |
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 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 |
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 |
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
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 |
如图所示,一木块漂浮于50℃的KNO3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的体积变化),木块浸入液体的体积增大.
(1)由此推断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
(3)导致木块浸入液体体积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由此推断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
(3)导致木块浸入液体体积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氢氧化钙④增加溶剂⑤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③⑤ |
D.①③④ |
医生在给病人体检,有时需要测量病人血液的密度。如果用密度计进行血液测量,需要抽取血液较多。分析人员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先配制浓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分别倒入试管里,在每个试管中滴进一滴血液。

(1)某次分析时,甲乙丙试管里的血液静止后如图所示,则_____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密度与血液相同。
(2)甲乙丙试管里的三滴血液,受到的浮力最小的是_____试管中的血液。

(1)某次分析时,甲乙丙试管里的血液静止后如图所示,则_____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密度与血液相同。
(2)甲乙丙试管里的三滴血液,受到的浮力最小的是_____试管中的血液。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支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1)支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