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 人与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 遗传与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生物有多样化的生殖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名称: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2)③和④两种胚胎发育方式的本质区别是:_____。
(3)胚胎发有方式为卵生的动物,其受精方式为:_____。
(4)麻雀的受精方式是:_____,胚胎发育方式是:_____。

(1)填写名称: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2)③和④两种胚胎发育方式的本质区别是:_____。
(3)胚胎发有方式为卵生的动物,其受精方式为:_____。
(4)麻雀的受精方式是:_____,胚胎发育方式是:_____。
下表是小明用豌豆种子来研究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的实验记录。
(1)表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两个装置是_________,它们可以探究____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之一。
(2)在实验探究中,当有多种因素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影响时,我们通常采取________的方法来设计实验。
装 | 棉花 | 温度 | 培养皿 | 发芽情况 |
甲 | 湿润 | 20℃ | 敞开 | 全部发芽 |
乙 | 湿润 | 20℃ | 密封 | 不发芽 |
丙 | 湿润 | 0℃ | 敞开 | 不发芽 |
丁 | 干燥 | 20℃ | 敞开 | 不发芽 |
(1)表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两个装置是_________,它们可以探究____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之一。
(2)在实验探究中,当有多种因素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影响时,我们通常采取________的方法来设计实验。
下图是青蛙发育过程中某些阶段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娃发育过程的顺序是C→______(填字母)。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在水中进行,青蛙进行______(填“体内”或“体外”)受精。

(1)青娃发育过程的顺序是C→______(填字母)。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在水中进行,青蛙进行______(填“体内”或“体外”)受精。
如图所示,栗子果实成熟前包裹在带有尖刺的硬壳中,故俗称“毛栗子”。成熟后硬壳开裂,栗子果实从中脱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栗子果实被带有尖刺的硬壳包裹,故属于被子植物 |
B.栗子果实中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内 |
C.栗子果实由胚珠发育而来 |
D.去掉种皮的栗仁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
下列是生物生殖和发育有关的示意图,其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与图丁所示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都是进行体内受精 |
B.图乙所示的繁殖方式可以引进优良品种,缩短繁育周期 |
C.图中的胎儿所需的营养直接由a提供 |
D.图中四类生物的生殖都是有性生殖 |
阳阳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入一粒小麦种子(具有休眠的特性),适宜温度下放在暗处,结果不萌发。对实验的下列分析与评价不合理的是( )


A.实验缺乏对照,不具说服力 |
B.种子太少,偶然误差增大 |
C.结果证明种子正处在休眠期 |
D.水分、氧气满足种子萌发要求 |
小明成功地将一无籽柑橘的枝条嫁接到了一有籽柑橘的枝条上,将来新发育成的枝条所结出的柑橘应该是( )
A.全部为有籽柑橘 |
B.全部为无籽柑橘 |
C.一半有籽,一半无籽 |
D.受环境影响,无法确定 |
所谓的“三亲试管婴儿”,是为了避免夫妻把生理缺陷遗传给孩子,医生去除女性捐赠者的卵子中的细胞核,接着用母亲卵细胞中细胞核取而代之,最后再按照标准的试管婴儿技术进行培育。这样诞生的孩子将会继承一位父亲和两位母亲的遗传基因。简单地说,就是这名婴儿有三名血缘亲代,即两母一父。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亲试管婴儿”培育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
B.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捐献者卵细胞的细胞质 |
C.早期胚胎需植入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 |
D.“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 |
幼苗的出土率是否与种子种植的深度有关?为研究这一问题,小科展开了相关的探究:
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发现,除幼苗胚轴的长度不同外,各组幼苗的出土数量、未出土幼苗生长状况、子叶大小等也有差异,如图所示。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从侧面证明了绿豆种子萌发________光。(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3)甲组中有1棵种子未萌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砂土中按不同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有幼苗先后出土,如图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发现,除幼苗胚轴的长度不同外,各组幼苗的出土数量、未出土幼苗生长状况、子叶大小等也有差异,如图所示。

组别 | 甲 | 乙 | 丙 | 丁 |
种植深度 | 6cm | 11cm | 18cm | 25cm |
出土幼苗数量 | 29棵 | 30棵 | 26棵 | 0棵 |
未出土幼苗 生长状况 | 1棵种子 未萌发 | / | 幼苗略有 萎缩现象 | 幼苗萎缩 现象较明显 |
幼苗子叶大小 | 较大 | 较小 | 只有痕迹 | 只有痕迹 |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从侧面证明了绿豆种子萌发________光。(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3)甲组中有1棵种子未萌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