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 + 人体的新陈代谢
-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 呼吸作用
-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 能量的获得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平静状态下,组织细胞可以分解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产生能量,那么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我们利用营养物质获得能量,也会产生一些废物,这些废物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途径排出体外。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体内的营养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下列叙述中,与血糖溶液浓度保持稳定的生理因素有关的是___________(填数字编号)
①血糖浓度高时,部分血糖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②血糖浓度低时,肌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③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④血糖浓度高时,加快氧化分解。
①血糖浓度高时,部分血糖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②血糖浓度低时,肌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③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④血糖浓度高时,加快氧化分解。
构成我们人体的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细胞由此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更新。面对这一事实,你认为毛细血管不应该具有的特点是 ( )
A.分布极广 | B.管壁极薄 |
C.血流缓慢 | D.管径较粗 |
一个科学兴趣小组做解剖猪心脏的实验时,针对如图所示的心脏解剖结构,以下四位同学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为左心房 | B.③为右心室 |
C.④为肺静脉 | D.①与②间存在房室瓣 |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目前针对心脏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植入心脏起搏器,其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由脉冲发生器定时发放电流,通过电极导线传输到电极所接触的心肌(心房或心室),使之受到刺激而产生收缩活动。

(1)若图甲中电极导线是由锁骨下某处血管穿刺送入心脏,该血管内流动的应是_____血。该血液即将流向心脏的______ (填字母)。
(2)若仅电极乙发出电流,瞬间心脏四腔中处于舒张状态的是_______ (填字母)。
(3)某人在移植心脏起搏器时发生了意外需要输血,检验血型时发现他的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只能与抗B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则在输血时应先考虑输_____型血。

(1)若图甲中电极导线是由锁骨下某处血管穿刺送入心脏,该血管内流动的应是_____血。该血液即将流向心脏的______ (填字母)。
(2)若仅电极乙发出电流,瞬间心脏四腔中处于舒张状态的是_______ (填字母)。
(3)某人在移植心脏起搏器时发生了意外需要输血,检验血型时发现他的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只能与抗B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则在输血时应先考虑输_____型血。
为了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催化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据此的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1号试管应该保持在0![]() |
B.恒温处理时间太短,实验现象不明显 |
C.2号试管应该保持在37![]() |
D.2号试管中2毫升新鲜唾液应该改成等量蒸馏水 |
如图是某人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

(1)BC段表示___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填“吸气”或“呼气”);
(2)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___点,此时肺内气压___外界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BC段表示___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填“吸气”或“呼气”);
(2)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___点,此时肺内气压___外界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如图是模拟人体膈肌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编号3模拟肺 |
B.装置中编号1模拟食道 |
C.手向下拉4,小气球2变小 |
D.手向下拉4,模拟胸腔内气压变小过程 |
医生从小王消化道的某器官取出少量液体,经化验发现含有葡萄糖、麦芽糖、淀粉、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则该器官是图中的( )


A.1 | B.2 | C.3 | D.4 |
血常规化验是医生诊断病人身体专科的重要手段。若医生依据血常规化验结果判断患者体内可能有炎症,则可能是病人血液中的( )
A.红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 B.血小板数目明显增多 |
C.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 D.血红蛋白指标偏高 |
生物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研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探究酶的特性的实验步骤:
(1)本实验研究的是_________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2)实验时有同学把2、3步骤换一下,发现甲、乙现象的对比更加明显,原因是__________。
步骤 | 操作 | 试管 | |
甲 | 乙 | ||
1 | 注入1%的淀粉溶液 | 2毫升 | 2毫升 |
2 | 注入新鲜稀释的唾液 | 2毫升 | 2毫升 |
3 | 在设定温度下保温5分钟 | 37℃ | 60℃ |
4 | 滴加碘液 | 1滴 | 1滴 |
(1)本实验研究的是_________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2)实验时有同学把2、3步骤换一下,发现甲、乙现象的对比更加明显,原因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