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兰郑长管道起于甘肃省兰州市,止于湖南省长沙市,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省67个县、市。该工程是国家实施西油东送、北油南调战略工程的具体体现。读兰郑长输油管线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兰郑长管道跨越的地形区包括( )
A.青藏高原 | B.黄土高原 |
C.四川盆地 | D.内蒙古高原 |
A.地理位置优越 | B.交通便捷 |
C.市场需求量大 | D.运营成本低 |
“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取水,调入渭河补充西安、宝鸡等城市的给水量。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引汉济渭”工程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 B.气候 | C.地形 | D.资金 |
①提高社会对汉江水质的关注
②缓解西安等城市的饮用水安全
③缓解渭河下游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④提高渭河流域的水运里程,提高运输效率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信息技术(IT)产业进行了第一次重大调整,IT制造业由美国、日本转移到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IT产业正面临着第二次重大调整,即全球IT制造业向中国大陆转移。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在IT产业的第二次重大调整中,许多电脑通讯制造企业纷纷转向我国广东东莞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力量雄厚 | B.原料资源丰富 |
C.研发创新环境优越 | D.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制造成本低 |
A.获取先进技术 | B.优越的基础设施 |
C.利用当地的原料 | D.占领美国市场 |

【小题1】从转移路径看,影响全球制造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成本 | B.自然资源 |
C.工业基础 | D.技术水平 |
A.加大政策的支持,吸引制造企业回归 | B.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
C.进口东南亚等国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
材料一 下图为安徽省略图。安徽省为全国重要的流动人口输出地。全省净流出省外半年以上人口 914 万人。外流人口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占流往省外人口的 75.6% 。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河段。皖江城市带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承接长三角地区转入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材料二 淮河全长 1000 千米,总落差约 200 米,平均比降小,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1)分析皖江城市带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原因。
(2)说明长三角地区部分产业转出的主要原因。
(3)简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4)分析淮河洪涝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①从长远考虑,西气东输不能满足上海发展的需求
②可以增大上海港对外出口天然气的能力
③增强对上海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可以合理布局管线网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2014年5月21日,中俄两国在上海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下图为“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小题1】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在俄罗斯境内向北弯曲,最主要原因是
A.绕过冻土区域,便于施工 |
B.恰扬金气田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充足 |
C.缓解该地区能源紧缺状况 |
D.保护贝加尔湖地区的生态环境 |
A.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
B.促进俄罗斯能源开发,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 |
C.增加我国清洁能源比重,消除大气环境污染 |
D.减轻俄罗斯就业压力,可优化产业结构 |

【小题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
C.补充气源 |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

【小题1】据资料判断,关于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的优势条件分别是
A.京:水陆交通便利 | B.冀:现代工业基础好 |
C.津:科技人才集中 | D.冀:与京、津两市相邻 |
A.天津港保留原有的矿石运输业务的同时继续升级 |
B.河北平原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
C.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 |
D.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
材料一 “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向上海输电 500 亿度。
材料二 南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接了上海转移而来的部分工业。有专家指出,对外来产业要设置门槛,走绿色承接,提升式承接之路。

(1)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对安徽淮南的影响。
(2)概述南通承接产业转移时对迁入产业应该设置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