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泛珠三角”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材料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形产业发展说”认为,合理的产业分工转移应是从雁首至雁翼,再到雁尾。由此理论可以认为,“泛珠三角”地区中港澳为雁首,珠江三角洲为雁翼,内地作为雁尾。可见,“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应根据各省区的经济、技术、劳动力等不同优势建立产业分工结构。
材料三:“双转移”战略是当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图乙),这一战略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再度触及广东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这一问题。

(1)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2)在“雁形产业发展说”指导下,现今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应建立怎样的产业分工结构?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它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群之一。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条件。
材料一:“泛珠三角”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材料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形产业发展说”认为,合理的产业分工转移应是从雁首至雁翼,再到雁尾。由此理论可以认为,“泛珠三角”地区中港澳为雁首,珠江三角洲为雁翼,内地作为雁尾。可见,“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应根据各省区的经济、技术、劳动力等不同优势建立产业分工结构。
材料三:“双转移”战略是当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图乙),这一战略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再度触及广东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这一问题。

(1)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2)在“雁形产业发展说”指导下,现今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应建立怎样的产业分工结构?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它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群之一。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条件。
2009年11月26日,广州开始连续几天的灰霾天气过程。结合下图,完成各题。

【小题1】每年秋冬季节,广州城就经常被包裹在混浊的灰色大气中,其原因主要是( )
【小题2】下列地区一年四季都能找到灰霾踪影的是( )
【小题3】目前,“珠三角”地区西侧的灰霾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与 有关( )

【小题1】每年秋冬季节,广州城就经常被包裹在混浊的灰色大气中,其原因主要是( )
A.“珠三角”的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特别是车辆尾气污染严重 |
B.每年秋冬季节“珠三角”地区阴雨天气偏多 |
C.气温下降,气流下沉 |
D.地势低洼,污染物难以扩散 |
A.黄淮海平原 | B.四川盆地 |
C.长江河谷 | D.“珠三角” |
A.地形条件 | B.降水多 |
C.地表径流 | D.汽车尾气与工业污染 |
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据此完成各题。
【小题1】亚运会期间(11月份)( )
【小题2】广州所在区域( )
【小题1】亚运会期间(11月份)( )
A.广州进入一年中温和少雨的季节 |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
C.美国的农场里正值小麦收割 |
D.天山牧民由山麓牧场迁至高山牧场放牧 |
A.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 |
B.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
C.土地和劳动力廉价,工业基础雄厚 |
D.各城市间需加强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
下图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和“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对策及理由。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对策及理由。
对策 | 理由 | ||
开源方面 | | | |
节流方面 | | | |
区际协调 | | |
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完成各题。
【小题1】结合表中信息,有关苏州、徐州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小题2】就两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合理之举,叙述错误的是( )
| 1990年 | 2000年 | 2006年 | | | |||||
苏州 | 徐州 | 苏州 | 徐州 | 苏州 | 徐州 | |||||
GDP(亿元) | 202.14 | 112.84 | 1 540.68 | 616.95 | 4 820.26 | 1 428.80 | ||||
人均GDP(元) | 3 617 | 1 438 | 26 692 | 6 948 | 78 801 | 15 363 | ||||
GDP每增加 亿元占用的 耕地面积 (万平方米) | 111.41 | 318.92 | 85.27 | 76.43 | 54.25 | 8.93 | ||||
| ||||||||||
| | | | | | | | | | |
【小题1】结合表中信息,有关苏州、徐州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000~2006年间苏州的GDP增速比徐州快,但人均GDP增速比徐州慢 |
B.1990~2006年两地的GDP均呈上升趋势 |
C.1990~2006年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1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 |
D.1990~2006年“GDP每增加1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比苏州下降的速度更快 |
A.禁止占用耕地发展其他产业,落实国家土地基本国策 |
B.徐州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要依靠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 |
C.苏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努力降低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
D.两地间应加强合作,进行产业整合,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
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小题1】四个地区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小题2】与其他三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小题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①技术密集型工业 ②资源密集型工业 ③劳动密集型工业 ④资金密集型工业
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 2002年 | 2003年 |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
珠江三角洲 | 6 | 52.1 | 41.9 | 5.1 | 54.6 | 40.3 |
长江三角洲 | 4.9 | 49.8 | 45.3 | 4.1 | 52.4 | 43.5 |
京津冀 | 10.0 | 45.7 | 44.3 | 9.5 | 47.2 | 43.3 |
大东北 | 12.8 | 49.7 | 37.5 | 12.5 | 50.4 | 37.1 |
【小题1】四个地区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
B.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
C.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 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 | 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
①技术密集型工业 ②资源密集型工业 ③劳动密集型工业 ④资金密集型工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甲

图乙
(1)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 两个方面。
(2)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图甲

图乙
(1)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 两个方面。
(2)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不少区域经济学家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推动该区域进入“超级城市化”时代。据此完成各题。
【小题1】根据文字描述,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处于的阶段是( )。
【小题2】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注意的问题有( )。
①占用大量耕地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
【小题3】为了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小题1】根据文字描述,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处于的阶段是( )。
A.夯实基础 | B.“三来一补” |
C.加速发展 | D.发展“泛珠三角” |
①占用大量耕地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A.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B.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
C.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
D.改造并淘汰那些耗能大、成本高、污染严重的企业 |
下图为我国1949~2007年城市数量(个),读图完成各题。

【小题1】改革开放前,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主要是( )。
【小题2】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减慢,其主要原因是( )。

【小题1】改革开放前,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就业压力小 |
B.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
C.国家政策限制 |
D.城市化出现诸多问题 |
A.优势条件完全消失,影响经济的发展 |
B.资源殆尽,交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
C.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转移 |
D.人口过多,影响城市化的发展 |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77%的GDP。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小题1】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特点是( )。
【小题2】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小题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不正确的是( )。
【小题1】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特点是( )。
A.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导 |
B.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 |
C.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
D.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
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
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
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 |
D.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
B.城市占用耕地面积在不断增长 |
C.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大,因此珠江不存在水质变坏的问题 |
D.城市酸雨现象严重,且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