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数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2)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
材料一 “南红北柳”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湿地修复工程,“南红”指的是在南方以种植红树林为主,海草、盐藻等为辅;“北柳”则是指在北方以种植柽柳、芦苇、碱蓬为主,海草、湿生草甸等为辅,有效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在温州市洞头霓屿南岸滩涂地区,离红树林湿地公园不远的滩涂上,上百株野生的柽柳长势同样喜人。
材料二 “沿海水陆交接地带”一般指为滨海水线500m以内、向陆地延伸1-10km的狭长地域。其生态系统包括滨海堤岸林植被生态系统滨海三角洲及滩涂湿地生态系统,近海水域水生生态系统等,属于生态脆弱区之一。
材料三 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温州洞头位置图以及洞头人工种植红树林景观图。

(1)分析温州市沿海地区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2)简析温州市洞头霓屿出现柽柳的原因。
(3)说明“沿海水陆交接地带”生态的脆弱性。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沿海水陆交接地带”的发展方向。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下图为“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纬度 ②地形 ③洋流 ④降水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A.吸引鱼群聚集 | 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 |
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 D.加剧海岸侵蚀 |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它又被称为冷暖双制的“天然空调机”。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下图为贝加尔湖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贝加尔湖湖水“温柔碧绿”的原因,不包括( )
A.湖泊较深邃 | B.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 |
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 D.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 |
A.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强大的下沉气流造成增温,使冬季气温升高 |
B.结冰期长,冬季湖水结冰,大量吸热,减轻酷寒 |
C.结冰期长,夏季湖水解冻,释放潜热(或热量)降低了炎热程度 |
D.贝加尔湖蓄水量大,使夏季增温、冬季降温幅度小 |
A.湖底地壳运动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 B.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
C.湖面冰层有效阻挡了热量的散失 | D.夏季冰雪融水注入,降低湖水温度 |
材料一:图1为弗罗里达半岛及周边海域示意图, 围2中a、b分别是美国基西米河流域图和生态修复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图1中哈勃岛为珊瑚岛,该岛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处粉红色的沙滩。在岛周边的礁石上,附着着许多红色或亮粉色具有钙质或硅质外壳的生物,有孔虫。

材料三:1962年前基西米河流蜿蜒曲折,水系发达。1962年至1971年政府对河道进行改造,将河道渠化成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河长缩短了38%。随着渠化工程的实施,河流周边地区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为了改善流域内生态,在S65A-S65B之间修建了3个拦河闸,将来水抬高,并引导到运河两旁原有的河道和河滩湿地里,基西米河流域生态才得以恢复。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哈勃岛粉红色沙滩的形成过程。(2)从地形角度,分析基西米河流域治理前多发洪涝灾害的原因。
(3)指出基西米河渠化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目的。
(4)分析说明生态修复工程后基西米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龙感湖与今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连为一体,称彭蠡泽。龙感湖地区有湖泊、沼泽、滩涂、池塘、河流、港渠和稻田等湿地类型,流域总面积5 36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2 500平方千米。龙感湖地区人类活动少,无污染,水质优良。龙感湖2009年被设立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区内有浮游藻类170种,维管束植物183种,野生动物472种,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64种。早在1986年,在此越冬的白头鹤达425只、黑鹳54只,均为国内发现的最大越冬种群。此后,该地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多,目前已成为亚洲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湖区水面以发展渔业生产为主,渔民自养、自捞。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东汉时期,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导致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 B.流水堆积 |
C.地壳运动 | D.冰川堆积 |
A.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
C.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 D.维持生物多样性 |
①冬季温和多雨 ②湿地面积广,类型多样 ③食物充足 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材料一
我国西北某区域略图以及河套平原的地质构造图。

材料二
据统计,黄河水经农田灌溉后流入乌梁素海占总入湖水量的79.7%。下图示意乌梁素海湖泊面积及湖泊明水面积(明水面积即无水生植被覆盖的水域)的变化。

材料三
鄂尔多斯市某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运用地质作用相关知识,说明河套平原的形成过程。(4分)
(2)评价河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6分)
(3)乌梁素海面积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明水面积呈现减小趋势,分析导致这种变化差异的原因。(8分)
(4)结合材料三,简述该产业链模式会带来哪些效益。(6分)

(1)左图中湖泊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有______,近年来面积逐渐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
(2)湖南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世界罕见,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岳。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长株潭城市群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右图表,说出湖南省工业结构的特点_______?可能带来哪些问题____________?

【小题1】从B地至A地地势变化的特点是
A.逐渐降低 | B.逐渐升高 | C.先升高再降低 | D.先降低再升高 |
A.干河道的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 | B.干河道的水量增加,沉积能力减弱 |
C.新三角洲形成期湖水暴涨,顶托干河道 | D.干河道的水量减少,侵蚀能力变强 |
A.湖面海拔低于海平面 | B.古湖盆四周都是上缓下陡 |
C.环境调节作用在减弱 | D.湖水下渗造成了湖泊萎缩 |

(1)试简述茶卡盐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茶卡盐湖形成“天空之镜”的原因。
(3)分析茶卡羊品质优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