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荒漠化
-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A.缺乏分解者 | B.缺少枯枝落叶 |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 D.表层土壤被大量带走 |

(1)分析M地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2)说明N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建设的主要作用。
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 B.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
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 | D.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分析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的原因。
(3)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4)分析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生态效益。
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坡面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杨家沟和董庄沟两个小流域位置相邻,面积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对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和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进行了60多年对比观测研究。目前,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图是2016—2018年两个小流域径流量差异对比统计图。

(1)说明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出杨家沟小流域径流量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3)比较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
(4)若黄土高原推广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分析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央视的《航拍中国》纪录片中用“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的民谣描写我国某地区独特的聚落景观。下图为“我国四地聚落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中,与该民谣所描写的景观相符合的是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暴雨洪涝 | B.水土流失 | C.荒漠化 | D.沙尘暴 |
从沟壑源头起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是: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种,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I棵以上树种,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如图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 | B.植树造林,获取木材效益 |
C.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 | D.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 |
A.东南丘陵 | B.青藏高原 |
C.撒哈拉地区 | D.东西伯利亚山地 |
A.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甲模式 |
B.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 |
C.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 |
D.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 |

【小题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 | B.风力侵蚀作用 | C.冰川侵蚀作用 | D.海水侵蚀作用 |
A.峰林众多,地表崎岖 | B.喀斯特地貌广布 |
C.黄土覆盖,平坦广阔 | D.沟谷发育,地表破碎 |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如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材料二 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如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Ⅰ)和平面排列示意图(Ⅱ)。

(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2)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