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陕北地区是国家批准的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该地将成为国家西电东送基地、西气东输基地、大型煤化工基地、大型商品煤基地。

材料二 长期以来该地区以种植耐旱杂粮农作物为主,广种薄收式的经营方式, 不仅使农民的经济效益低, 而且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现在, 该地区兼顾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 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一批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1)根据-地区年降水量线的分布,指出该区域的干湿状况及影响年降水量分布的因素。(2分)
(2)说出图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主要的人为原因。(4分)
(3)简述该地区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条件。(5分)
(4)简述该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及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意义。(6分)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2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98年夏秋之际,长江中上游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水灾。8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全国率先做出重要决定:从当年9月1日起,在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乐山和雅安三州两地一市,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禁止采伐天然林,关闭工程区内木材交易市场。
材料2:“我国生态工程森林分布示意图”。

(1)B地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请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该地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8分)
(2)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危害?(6分)
(3)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对该地区有哪些积极的影响?(6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1956年~199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1956年相比,1996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的空间变化特点是
A.由沿海向内陆扩展B.由中部向四周扩展
C.由南向北扩展D.由西向东扩展
【小题2】比较两幅图像,可推断三角洲形态变化的原因是
A.修建护海大堤B.河流堆积作用
C.海浪堆积作用D.海平面不断下降
【小题3】黄河河口附近的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A.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B.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当前题号: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自吴越时期,为了便于蓄、灌、排和区间运输,人们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筑东西向的“横塘”、南北向的“溇港”,逐步形成了“横塘纵溇”的水系结构。

(1)说出“横塘纵溇”修建前该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并从气候角度分析其成因。
杭嘉湖地区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塘边植桑,桑叶喂蚕。与北方蚕区一年养蚕2~3次相比,本区一年养4~5次。桑蚕养育工序复杂,需投入较多的劳力。唐朝以来,丝绸业一直是该区域的特色产业。
(2)分析杭嘉湖地区养蚕的有利条件。
(3)简述下图所示农业循环生产的过程,并说明其对环境问题的有利影响。

杭嘉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水文化、稻作文化、渔文化、丝绸文化。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崛起,杭州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银行,引进文创意专业人才,使得杭州在两岸42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排行中位居第4。
(4)说出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优势条件。
当前题号: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30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以南与秦岭以北,呈东西狭长分布, 号称“八百里秦川”。改革开放后作为通向西北的桥头堡以及通向西南的北大门,该区域农业和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水平逐步提高。

(1)说出图中低山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原理。(6分)
(2)阐述图示区域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12分)
(3)分析图示区域制约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12分)
当前题号: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右下图是我国某地居住景观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小题1】有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最须克服的环境问题是()
A.土壤盐碱化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D.水土流失
【小题2】该区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
C.土质疏松D.环境恶化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借助大力推行“三退三还”(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湖)等措施,四川省西昌邛海湿地水域面积扩大,成为我国最大的国家级城市湿地。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有关邛海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因是地处高纬地区,气温低、蒸发弱
B.主要的生态功能是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C.“三退三还”体现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
D.开发利用是实现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小题2】图示区域
A.西昌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可达90°
B.便捷的水路运输有利于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
C.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
D.地壳运动较活跃,多地震灾害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2014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该考察团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A.山麓坡积物B.甘蔗种植园
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D.草方格沙障
【小题2】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小题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破坏植被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小题3】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
A.沿线地区的再就业问题
B.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C.东、西部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
D.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