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沙漠,其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等。
(2)为防止这些地区的沙漠化,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形式?
(3)________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________,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________而形成。
(4)我国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③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 ________等。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 )

(1)①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沙漠,其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等。
(2)为防止这些地区的沙漠化,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形式?
(3)________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________,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________而形成。
(4)我国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③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 ________等。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 )
|
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课题结论。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2009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

结论:(1)说出图示沙尘暴区域的地表环境特点。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及其影响区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
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以下是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案例,请你帮助完成。
课题研究思路: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2009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

结论:(1)说出图示沙尘暴区域的地表环境特点。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及其影响区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
25.(自然灾害)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现在珠峰地区海拔6 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景观如材料2所示)。
材料2:“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2,分析要缓解这种地理现象,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材料1: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现在珠峰地区海拔6 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景观如材料2所示)。
材料2:“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2,分析要缓解这种地理现象,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 )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什么?

(1)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 )
A.人口增长迅速 |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
E.水资源污染严重 |
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的外力是
【小题2】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省区是
【小题3】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小题1】图示的外力是
A.流水 | B.海浪 | C.冰川 | D.风力 |
A.内蒙古 | B.甘肃 | C.青海 | D.新疆 |
A.自然环境整体性强 |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近 |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材料二:“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产生的人为原因。
材料一: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材料二:“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产生的人为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最近公布的项气象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县近10 年来,沙尘暴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不是增加。统计资料还显示,民勤县年扬沙天气从60年代初开始明显减少;浮尘天气在80年代之后减少特别明显,在21世纪初出现不过几次,其减少速率远远大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
材料二:我园生态破坏严重区分布示意图,

(1)前述①地区沙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2)简述②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
(3)结合材料一,分析甘隶民勤县沙尘减少的原因。
材料一:最近公布的项气象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县近10 年来,沙尘暴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不是增加。统计资料还显示,民勤县年扬沙天气从60年代初开始明显减少;浮尘天气在80年代之后减少特别明显,在21世纪初出现不过几次,其减少速率远远大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
材料二:我园生态破坏严重区分布示意图,

(1)前述①地区沙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2)简述②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
(3)结合材料一,分析甘隶民勤县沙尘减少的原因。
读“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 图,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 害和荒漠化问题 最为突出的地区。

( 1 )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 ,干旱程度 。
(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防止荒漠化扩大,我国在风沙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是 。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 、 。
(4)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 下降,其实质是 。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 害和荒漠化问题 最为突出的地区。

( 1 )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 ,干旱程度 。
(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防止荒漠化扩大,我国在风沙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是 。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 、 。
(4)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 下降,其实质是 。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有关该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小题2】图中河流北部山地盛产名贵的药材——雪莲,但近年来已很难见到,造成此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小题3】受人口数量变化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图中地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最易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为

【小题1】有关该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副高控制,干旱少雨 |
B.盆地底部地形平坦,人口稠密 |
C.流水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
D.冬夏温差大,植被稀少,多荒漠 |
A.物种退化 | B.过度采摘,生存环境变化 |
C.酸雨危害 | D.气候变干,降水减少 |
A.地面下沉 | B.水土流失 | C.森林减少 | D.土地荒漠化 |
31 .读“西北地区荒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体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东西差异的地理事物
① ;② 。
(2)写出图示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治理对策。
(3)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写出体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东西差异的地理事物
地区 | A盆地南缘的绿洲 | B地 | C地 | D地 |
人为原因 | ① | 过度放牧 | ③ | 不合理开矿 |
治理对策 | 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多途径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 ② |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退耕 | ④ |
① ;② 。
(2)写出图示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治理对策。
(3)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