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荒漠化
- 荒漠化的危害
- 荒漠化及其类型与分布
- 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年降水量在300-450 mm之间,90%以上的降水集中于6-9月, 且多夜雨,有的地方的夜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贡嘎县与扎囊县之间的河岸带,在干旱和冬季大风因素影响下,河谷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等沙丘形态随处可见・研究人员发现,沙生植物种群存在随植株大小增大,聚集强度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沙生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为青藏高原河谷风沙化土
地 人工促进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位置。下表示意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位置与特点资料。
(2)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半固定沙地的形成原因。
(3)分析半固定、固定沙地沙生植物种群随植株增大而聚集强度减弱的原因。
(4)在治理半固定沙地时,集聚式种草比分散式种草更加有利, 请说明理由。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较高,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该省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土层厚、肥力高、水分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坡地石漠化现象较严重,地表水资源也较缺乏。下图为贵州等高线地形图。

(1)分析贵州土地贫瘠且缺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贵州东、西部冬季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小题1】利比亚的主要气候类型有 ( )
①地中海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热带沙漠气候
④热带草原气候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A.水土流失 |
B.土地荒漠化 |
C.森林破坏 |
D.湿地减少 |
材料一 “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长得茂盛。下左图为“仙女圈”景观图,下右图为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潮湿,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斯认为,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构。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简析其原因。(2)试分析纳米布沙漠白蚁巢穴深原因。
(3)尤尔根斯认为“仙女圈”形成与白蚁有关,请结合材料说明该观点。

【小题1】与图示沙漠成因最为相似的是
A.西亚阿拉伯沙漠 | B.南美巴塔哥尼亚沙漠 |
C.塔克拉玛干沙 | D.索马里半岛沿岸沙漠 |
A.暴风雪、寒潮、缺氧 | B.高温、湿热、泥泞路 |
C.风暴潮、高温、洪水 | D.沙尘暴、高温、缺水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根据右图气候资料,描述甲地的气候特征。
(2)根据材料,分析图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3)左图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
材料一 卡维尔盐沼位于伊朗北部,其面积呈现周期性变化,冬季盐沼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盐沼地区几乎无人居住,只在周围有若干小城镇分布。近年来,卡维尔盐沼荒漠化现象明显,卡维尔盐沼迅速萎缩。
材料二 卡维尔盐沼示意图及M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1)描述M地降水特征,并分析成因。
(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盐沼冬季面积大的原因。
(3)简述卡维尔盐沼荒漠化对沿线交通的影响。

【小题1】图示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
B.温带大陆性气候 |
C.热带沙漠气候 |
D.热带季风气候 |
A.水土流失 | B.海洋侵蚀 |
C.土地荒漠化 | D.气候变暖 |
①加勒比海地区
②北非
③东南亚
④中亚
⑤俄罗斯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1992年,考古学家在现巴基斯坦境内发现了古印度城市摩亨佐·达罗,经研究发现,该城市至少被五层淤泥填埋。城市内拥有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堪比现代化大都市。当时采用引水和蓄水两种方式,已保障农业灌溉用水。但辉煌的印度河文明在持续约1000年后突然消失。下图示意印度古城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古印度采用引水灌溉和蓄水灌溉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频繁 | B.气候干旱,降水少 |
C.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 D.气温高,蒸发强 |
A.旱涝频发 | B.乱砍乱伐 | C.人口激增 | D.过渡放牧 |
A.水土流失 | B.次生盐碱化 | C.土地沙漠化 | D.物种灭绝 |
在海南岛西部有一片罕见的现代沙漠,发育在原始沙垄上,沿海岸线及河流狭长分布,其东部为五指山脉,西隔北部湾与中南半岛相望。该沙地能在短时间内退化或恢复,演变速度快。海南岛西部夏季海流受北部湾中部冷水团影响为冷水流。该地西部夏季盛行向岸的西南风,冬季盛行离岸的东北风。下图示意海南岛旱、雨两季降水分布。下表为海南岛西部沙漠面积变化。

年代 | 沙漠化土地总面积 (平方千米) | 沙漠化发展逆转面积 (平方千米) | 年均扩展速率(%) |
1959年 | 201.45 | / | / |
1975年 | 257.92 | 56.47 | 1.56 |
1986年 | 222.19 | -35.73 | -1.35 |
1996年 | 144.97 | -77.92 | -4.18 |
2003年 | 122.57 | -22.40 | -2.37 |
(1)分析海南岛西部气候较为干燥的自然原因。
(2)说出海南岛西部沙漠的沙源。
(3)分析海南岛西部沙漠化逆转的人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