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荒漠化
- 荒漠化的危害
- 荒漠化及其类型与分布
- 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阶段,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长江源区位置及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

(1)分析长江源区不同阶段蒸散发量差异显著的原因。
(2)说明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带来的影响。
(3)推测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和主要驱动因素。
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阶段,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长江源区位置及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

(1)分析长江源区不同阶段蒸散发量差异显著的原因。
(2)说明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带来的影响。
(3)推测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和主要驱动因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图a)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形态主要为沙垄(图b)。每年4~6月该地沙漠风沙活动强盛。沙垄间的暗色是被藻类、苔藓、地衣等植物固定的沙面。这些植物中有一类是当地特有的短营养期草本植物,它们分布广泛。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这些草本植物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图c是某气象站1994年10月至1995年9月各月降水量。

(1)分析沙漠里的短营养期植物能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的原因。
(2)简述短营养期植物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作用。
(3)有几位旅行者拟在5月份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准备了GPS、墨镜、防寒衣物
等物品,请选择其中两件物品,阐述准备的理由。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图a)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形态主要为沙垄(图b)。每年4~6月该地沙漠风沙活动强盛。沙垄间的暗色是被藻类、苔藓、地衣等植物固定的沙面。这些植物中有一类是当地特有的短营养期草本植物,它们分布广泛。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这些草本植物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图c是某气象站1994年10月至1995年9月各月降水量。

(1)分析沙漠里的短营养期植物能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的原因。
(2)简述短营养期植物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作用。
(3)有几位旅行者拟在5月份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准备了GPS、墨镜、防寒衣物
等物品,请选择其中两件物品,阐述准备的理由。
下表是2012年内蒙古甲、乙、丙、丁四大草原草地生产力的主要指标。完成下列问题。
| 甲 | 乙 | 丙 | 丁 |
草群高度(厘米) | 30~80 | 10~35 | 10~20 | <20 |
草群覆盖度(%) | 50~80 | 30~40 | 15~25 | <20 |
产量(公斤/每公顷) | 1650 | 975 | 495 | 255 |
【小题1】甲、乙、丙、丁四大草原依次分布的方向及影响其草地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自北向南 气候 |
B.自南向北 热量 |
C.自西向东 光照 |
D.自东向西 水分 |
A.水土流失 | B.土壤盐碱化 |
C.土地沙漠化 | D.全球变暖 |
读我国西北某地景观图,从整体性的角度,下列自然地理特征与图中所在地不相符的 是( )


A.降水稀少,气候干 | B.植被稀疏,生态脆弱 |
C.河流短小,多内流河 | D.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
将植物地上部分全部剪下,并将根系完整挖出,除去黏附的土壤,烘干(80℃)至恒重,称量样品烘干重量,可以分别计算地上、地下生物量。读新疆某地荒漠与农田地上地下生物量比较图,该地荒漠地下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土质疏松![]() | B.根系发达![]() | C.水分充足![]() | D.植物繁茂 |
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
(2)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的地带性规律,其差异形成的主导性因素是_______。
(3)图中C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其形成的自然背景(条件)是_______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_______ 。

(1)A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
(2)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的地带性规律,其差异形成的主导性因素是_______。
(3)图中C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其形成的自然背景(条件)是_______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为甘蒙西部最大的内陆河流域。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今日亚欧大陆桥之要地,农牧业开发历史悠久,素有“金张掖”之美誉,现已成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下图为黑河流域图。

指出张掖市在农牧业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分析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共同原因。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为甘蒙西部最大的内陆河流域。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今日亚欧大陆桥之要地,农牧业开发历史悠久,素有“金张掖”之美誉,现已成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下图为黑河流域图。

指出张掖市在农牧业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分析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共同原因。
在科尔沁草原,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黑沙土。下图为科尔沁草原示意图和近6000年以来的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科尔沁草原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沙尘暴 | B.森林破坏 |
C.土地沙漠化 | D.水土流失 |
①气候较暖湿 ②气候较冷干 ③夏季风势力较强 ④冬季风势力较强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简图,其中虚线圈出的甲、乙区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材料二:下表为1978-2010年①河上游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统计表。
(1)河西走廊分布大量绿洲主要体现了_______分异规律,其补给水源主要是_______。
(2)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需要挖开地表,容易造成河西走廊_______,从而导致土地_______。
(3)甲、乙是我国西电东送_______线工程中的能源基地,与甲地相比,优先发展乙基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近,可减轻_______压力。
(4)1978-2010年①河上游径流量逐渐减少,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角度简析原因。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简图,其中虚线圈出的甲、乙区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材料二:下表为1978-2010年①河上游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统计表。
年份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水域 | 建设用地 |
1978 | 30.23% | 33.74% | 33.39% | 1.23% | 1.41% |
1998 | 28.38% | 35.25% | 33.63% | 1.24% | 1.50% |
2010 | 25.26% | 37.19% | 34.41% | 1.26% | 1.58% |
(1)河西走廊分布大量绿洲主要体现了_______分异规律,其补给水源主要是_______。
(2)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需要挖开地表,容易造成河西走廊_______,从而导致土地_______。
(3)甲、乙是我国西电东送_______线工程中的能源基地,与甲地相比,优先发展乙基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近,可减轻_______压力。
(4)1978-2010年①河上游径流量逐渐减少,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角度简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