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荒漠化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 B.退耕还草 |
C.保护沼泽地 | D.植树造林 |
A.云贵高原东部 | B.松嫩平原中部 |
C.黄土高原中部 | D.内蒙古高原西部 |

(1)简要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2)试说明黄土高原在我国地理环境中具有哪些过渡性。
(3)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
A.我国新疆地区荒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B.澳大利亚西部荒漠——深居内陆,受海陆位置影响 |
C.北美西南部荒漠——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 |
D.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荒漠——西风带背风坡 |

A.全球变暖,蒸发量加大 |
B.降水量年际变化过大 |
C.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
D.开垦湿地从事粮食生产 |

【小题1】20世纪90年代较5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的直接人为原因是
A.泥沙淤积 | B.大水漫灌 | C.围湖造田 | D.毁林开荒 |
A.0时-2时 | B.4时-6时 | C.13时-15时 | D.20时-22时 |
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每年5月到8月,湟鱼都会沿着河流溯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湟鱼洄游会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群鸟猎鱼”等奇特的景观。相关资料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达到199000吨的最高值,到2002年只有2592吨。当地政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15年年底湟鱼资源量恢复到60000吨。如图为青海湖流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上世纪60年代后青海湖湟鱼资源快速减少,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修建水坝,阻碍湟鱼洄游
②鸟类过度繁殖,捕食量增多
③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下降,湟鱼无法洄游
④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①拆除水坝
②修建过鱼通道
③阻止鸟类捕食
④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纳特龙湖位于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交界处,距离东南部的阿普沙约113公里。纳特龙湖是一个大湖,水很浅,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大,水中盐、碱浓度很高,很多物种不适宜在此生存。但这个让生命难以维系的环境里,却成为火烈鸟的理想繁殖场所,这里小火烈鸟的数量大约是全世界的四分之三。湖中的蓝藻是小火烈鸟主要的食物。自1883年以来盖拉伊火山一直保持着间歇性喷发。下图为纳特龙湖位置和阿鲁沙各月降水量分布图。

(1)说明纳特龙湖湖水很浅的原因。
(2)指出纳特龙湖10月一次年5月湖泊面积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纳特龙湖湖水盐、碱浓度高是如何形成的。
(4)分析纳特龙湖的自然环境为小火烈鸟成长所提供的生存条件。
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南省北部,湖北省南部,南纳湘江、资水、沉江、澄水四江。长期以来,洞庭湖区一直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建国后,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洞庭湖地区的环境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下图示意洞庭湖1949 -2004年面积、容积的变化。

描述1949一2004年洞庭湖面积、容积的变化,并说明因其变化所带来的区域生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