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荒漠化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分布,下表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据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有关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法不合理的是( )
A.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 | B.1976~1986年,湿地面积同样增加 |
C.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减少 | D.1986~2005年,湿地面积显著减少 |
①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②植被覆盖率下降③土壤侵蚀加剧
④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减少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小题1】两处工程均为了防御( )
A.洪水 | B.泥石流 | C.风沙 | D.暴风雪 |
A.水源 | B.技术 | C.资金 | D.热量 |
谷坊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坝高一般1-3米。专家提出增加沙棘植物“柔性坝”,组成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沙棘植物柔性坝是按一定株距和行距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的若干行沙棘体。下图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的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谷坊修建可使( )
A.河流含沙量增加 | B.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
C.下游山洪危害减轻 | D.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增加 |
①泥沙颗粒变细
②泥沙沉积增多
③水体含沙量减少
④耕地增速加快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湿地主要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2019年第23个世界湿地日即将来临,《湿地公约》组织明确“湿地与气候变化”为世界湿地日主题,以突出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以此提高公众认知,推动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我国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 B.纬度高,蒸发弱 |
C.冬季寒冷漫长,有冻土存在 | D.降水季节变化小 |
A.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 | B.不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 |
C.具有调节局地气候的作用 | D.保护生物多样性 |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结合“巴西简图”及所学内容。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主要是因为( )
A.涵养水源 |
B.降解污染物 |
C.固碳放氧 |
D.保护生物多样性 |
A.人口增长和贫困 | B.发达国家对优质木材的需求 |
C.开垦大型农牧场 | D.过度的迁移农业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 B.植物生长速度快 |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 D.植物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材料一 在中共十八大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马立群建议,将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材料二 “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三 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沼泽分布图。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及沼泽的生态功能。
(2)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区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3)-根据所学知识并借鉴东北农业发展历程,请你为宁夏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A.减小坡度 | B.贮水拦沙 | C.固结土壤 | D.提高农业产值 |
A.地上植被是雨林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位 |
B.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
C.雨林植被茂密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所以雨林地区土壤肥沃 |
D.雨林地区淋溶作用强烈,土壤贫瘠 |
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森林的首要价值体现在( )
A.为工业提供原料 | B.为人类提供食品 |
C.改善生态环境 | D.为建筑业提供木材 |
A.水土流失加剧 | B.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
C.生物多样性减少 | D.南极臭氧空洞扩大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 B.减少固体垃圾 |
C.减少木材的消耗量 | D.移风易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