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荒漠化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合理开发黄河流域的正确叙述是
【小题2】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生物措施是

【小题1】关于合理开发黄河流域的正确叙述是
A.河套平原农业以营造薪炭林为主 | B.中游地区疏浚河道,发展航运 |
C.兰州以上河段进行水能梯级开发 | D.下游地区重点开采煤炭、铝土 |
A.打坝淤地 | B.修建梯田 |
C.植树种草 | D.开发水能 |
若尔盖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部,属新构造运动上升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若尔盖地区滥采乱挖泥炭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下图为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不同级别荒漢化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若尔盖地区被称为黄河“蓄水池”,主要原因是
【小题2】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
【小题3】推测若尔盖地区经济支柱是

【小题1】若尔盖地区被称为黄河“蓄水池”,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丰富 | B.湿地广布 |
C.畜牧业发达 | D.人口稀少 |
A.荒漠化总面积持续增加 | B.中度荒漠化变化幅度最大 |
C.轻度荒漠化减少速率先快后慢 | D.重度荒漠化面积以减少为主 |
A.靠天养畜牧业 | B.物流业 |
C.农产品加工业 | D.软件开发业 |
黄土高原上的塬、坡、沟众多,水土流失严重。当地人根据不同地貌特点,采用“保塬、护坡、固沟”等办法,取得了治理与发展并重的良好效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是
【小题2】“保塬、护坡、固沟”措施正确的是

【小题1】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是
A.地处季风与非季风、水田与旱地的过渡地带 |
B.夏季冷锋形成的暴雨多 |
C.高原形成时即沟壑纵横 |
D.黄土土质直立性强 |
A.在塬面上恢复自然植被 | B.在坡面上全部植树种草 |
C.加固河沟堤坝防治洪水 | D.在塬面和缓坡上适当开垦耕地 |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图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


(1)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
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图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


(1)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
芦苇是一种湿地挺水植物,它在秋季对水量要求较低,淹水时间过长反而会抑制其长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 |
B.降水的季节性变化 |
C.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
D.植被的季节性变化 |
A.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变小了 |
B.连年干旱,丰水期“晚来早走” |
C.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D.降水增多,丰水期“早来迟走” |
读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是指“小流域综合治理”,下列治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2】下图能够表示黄土高原所在地区的是( )
【小题3】图示地区环境问题治理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小题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是指“小流域综合治理”,下列治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③地与④地相比,③地更适合修筑梯田 |
B.图中②处地势平坦,适合开垦林草地 |
C.①处实施工程措施,打坝建库 |
D.④处平整土地,发展畜牧业 |
A.![]() | B.![]() | C.![]() | D.![]() |
A.扩大农业用地,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
D.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
(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 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如右图所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其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 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如右图所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其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小题2】图中乙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土质疏松
②大风日数多
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④植被破坏
⑤不合理的灌溉
⑥地壳活跃,岩层破碎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赤潮、酸雨、水土流失 |
B.海洋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C.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干旱、洪涝灾害 |
D.泥沙淤积、水土流失、红漠化 |
①土质疏松
②大风日数多
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④植被破坏
⑤不合理的灌溉
⑥地壳活跃,岩层破碎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下图)
材料二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乙,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2)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小题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降雨量 (mm) | 降雨 强度 | 混交林地 | 坡耕地 | 荒草地 | 油松幼林地 | ||||
径流 量(L) | 泥沙量 (kg) | 径流 量(L) | 泥沙量 (kg) | 径流 量(L) | 泥沙量 (kg) | 径流 量(L) | 泥沙量 (kg) | ||
33 | 弱 | 111 | 0.1 | 155 | 41.3 | 153 | 4.7 | 154 | 18 |
14 | 很强 | 29 | 0.5 | 327 | 39.4 | 71 | 0.8 | 212 | 25 |
19 | 强 | 28 | 0.3 | 113 | 1.2 | 51 | 0.4 | 52 | 0.6 |
【小题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草地 荒草地 |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