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荒漠化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
【小题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小题1】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 B.土地荒漠化 |
C.环境污染 | D.湿地破坏 |
A.退耕还林还草 | B.大力修建水电站 |
C.人工增雨 | D.大力发展耕作业 |
由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这里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又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小题2】黄土高原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小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 B.过度放牧和降水过多 |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 D.干旱和大风现象 |
A.平整土地 | B.修水平梯田 | C.深耕改土 | D.造林种草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沁河流经的太行山峡谷的成因。
(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
(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
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遗留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如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

(1)说明沁河流经的太行山峡谷的成因。
(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
(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距今约有四千年的历史。下图为地坑院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地坑院建造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小题2】地坑院主要分布地区需要重点治理的环境问题为

【小题1】地坑院建造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年降水量偏少 | B.土壤直立性强 |
C.森林覆盖率高 | D.地势相对平坦 |
A.土壤盐碱化 | B.水土流失 |
C.石质荒漠化 | D.土地沙漠化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下面是“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红色荒漠”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12分)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下面是“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红色荒漠”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12分)
科学家在黄土高原某地考察,研究土壤剖面发现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下图为黄土高地区某沟谷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
【小题2】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
【小题3】图中河流最明显的水文特征是

【小题1】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
A.荒漠 | B.水乡 | C.森林 | D.草原 |
A.炎热干燥 | B.温暖湿润 | C.寒冷潮湿 | D.寒冷干燥 |
A.流量大而稳定 | B.流量季节变化小 | C.含沙量大 | D.没有冰期 |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图中北部地区河网密布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小题3】三门峡水电站的修建对渭河的影响有
①流速降低 ②加快泥沙淤积 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 ④水量减少
【小题4】西安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有
①地表起伏较大,土地利用难度大 ②邻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
③地形平坦开阔,空间拓展余地较大 ④邻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小题1】关于图中北部地区河网密布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降水丰沛,属于湿润气候区 |
B.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
C.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
D.该地区气候寒冷,冰川作用强烈 |
A.防洪 | B.发电 | C.养殖 | D.防治水土流失 |
①流速降低 ②加快泥沙淤积 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 ④水量减少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①地表起伏较大,土地利用难度大 ②邻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
③地形平坦开阔,空间拓展余地较大 ④邻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 )
【小题2】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
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
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
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③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 |
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 |
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 |
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 |
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七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下图为贵州省岩石分布及夏雨比重图和水土流失比重图。


说明贵州省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差异原因,并简述治理的具体措施。
目前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七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下图为贵州省岩石分布及夏雨比重图和水土流失比重图。


说明贵州省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差异原因,并简述治理的具体措施。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2月15日,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成功实现通水,标志着这一跨流域调水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引大济湟工程是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包括西宁市。虽然流域内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3%,但人口却占全省人口的57%。

(1)分析湟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2)“引大济湟”对湟水流域的生态有什么影响?
(3)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2015年12月15日,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成功实现通水,标志着这一跨流域调水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引大济湟工程是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包括西宁市。虽然流域内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3%,但人口却占全省人口的57%。

(1)分析湟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2)“引大济湟”对湟水流域的生态有什么影响?
(3)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