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荒漠化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5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表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小题2】若如此发展下去到2012年最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小题1】表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
B.森林减少→年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
D.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
A.土地荒漠化 | B.全球气候变暖 |
C.土地岩漠化 | D.水土流失 |
读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如果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差别不大,则图中的四条河流年输沙量最大的是
【小题2】为了促进当地煤炭的加T转换,该地区近年来采取的措施是

【小题1】如果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差别不大,则图中的四条河流年输沙量最大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建设高铁 | B.修建运煤铁路专线 | C.建坑口火电站 | D.矿区土地复垦 |
如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小题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

【小题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 B.土壤盐碱化 | C.水土流失 | D.气候变暖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
将5千克土壤分成相等的两份,堆成两个圆锥体(如图),然后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个圆锥体上,观察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对比实验模拟了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的
【小题2】下列属于合理应用该原理的人类活动是
A. 缓坡修筑梯田 B. 陡坡开垦梯田

【小题1】该对比实验模拟了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的
A.降水强度 | B.土壤质地 |
C.植被覆盖率 | D.地形地势 |
A. 缓坡修筑梯田 B. 陡坡开垦梯田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晋陕内蒙古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左图为“晋陕内蒙古区侵蚀类型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2009年2月27日,备受瞩目的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开工。引黄入晋工程是跨流域的世界级大型引水工程,北干线引水工程是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右图为“引黄入晋工程线路示意图”。
(1)比较左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差异;并说出Ⅲ类侵蚀区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名称。
(2)简要说明左图所示地区主要存在的土地退化问题及其对华北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3)引黄入晋工程南干线已于5年前建成,据右图分析南干线调水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北干线在N处向南弯曲的原因。
材料一:晋陕内蒙古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左图为“晋陕内蒙古区侵蚀类型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2009年2月27日,备受瞩目的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开工。引黄入晋工程是跨流域的世界级大型引水工程,北干线引水工程是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右图为“引黄入晋工程线路示意图”。
(1)比较左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差异;并说出Ⅲ类侵蚀区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名称。
(2)简要说明左图所示地区主要存在的土地退化问题及其对华北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3)引黄入晋工程南干线已于5年前建成,据右图分析南干线调水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北干线在N处向南弯曲的原因。
关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重治理轻开发 |
B.从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因素绝对高于自然因素 |
C.注意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原因是黄土高原小流域广布,且易治理 |
D.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切前提 |
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各种地形地势的表述中,最符合图示地区的是
【小题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为粉砂质土,质地疏松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④植被破坏严重⑤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小题3】关于图示地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小题1】下列各种地形地势的表述中,最符合图示地区的是
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 B.危崖耸立,地势险要 |
C.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 D.地表破碎,沟谷发育 |
①黄土为粉砂质土,质地疏松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④植被破坏严重⑤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A.①②④ | B.①②⑤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④⑤ |
A.该地区河流落差大,应该筑坝蓄水,开发水能资源 |
B.图中的堤坝有些为淤地坝,有蓄水拦沙,固沟的功能 |
C.图中的堤坝都是水坝 |
D.由于不合理的灌溉,使湿地、盐碱地广布 |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小题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小题3】下列解决青藏高原牧区能源问题的最合理措施是( )
【小题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小题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 B.②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① |
A.地表起伏增大 | B.植被条件变差 |
C.土壤质地变差 | D.河流含沙量增大 |
A.樵采天然植被 | B.加大煤炭的开采 | C.大力发展薪炭林 | D.开发利用太阳能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B.繁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
江西省赣县曾被称为“江南红色沙漠",许多丘陵山岗红壤裸露,从1998年开始,历经近20年的集中治理,赣县区如今已成功修复了307平方公里地质“疮疤”,其中含最难“治愈”的崩岗面积3平方公里,被水利部树为水土流失治理典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江南红色沙漠”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小题2】治理“红色荒漠"的措施是

【小题1】“江南红色沙漠”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过度放牧 | B.开山取石 | C.风化作用 | D.水蚀作用 |
A.大力开荒种田,提高经济收入 |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
C.大力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 D.封山育林,禁止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