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氢原子光谱中巴耳末系第一条谱线
的波长为
.
(1)试推算里德伯常量的值;
(2)利用巴耳末公式求其中第四条谱线的波长和对应光子的能量.
(3)试计算巴耳末系中波长最短的光对应的波长.


(1)试推算里德伯常量的值;
(2)利用巴耳末公式求其中第四条谱线的波长和对应光子的能量.
(3)试计算巴耳末系中波长最短的光对应的波长.
关于光谱和光谱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光谱是连续谱,分析太阳光谱可以知道太阳内部的化学组成 |
B.霓虹灯和煤气灯火焰上的钠盐产生的光谱,都是线状谱 |
C.强白光通过酒精灯火焰上的钠盐,形成的是吸收光谱 |
D.进行光谱分析时,可以利用线状谱,也可以用吸收光谱,但不能用连续谱 |
许多情况下光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产生的,因此光谱研究是探索原子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氢气放电管可以获得氢原子光谱,根据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激发态能量为
,其中n = 2,3,4….1885年,巴尔末对当时已知的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做了分析,发现这些谱线的波长能够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写做
,n = 3,4,5,….式中R叫做里德伯常量,这个公式称为巴尔末公式.用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里德伯常量R可以表示为( )


A.![]() | B.![]() | C.![]() | D.![]() |
关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
B.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原因是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
C.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 |
D.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氧原子光谱的实验 |
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左下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通过如图的实验装置,卢瑟福建立了____________模型。实验时,若将显微镜分别放在位置1、2.3.则能观察到粒子数量最多的是位置___________.

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
B.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匀分布的 |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
如图所示是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
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最后打在荧光屏上产生闪烁的光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
B.该实验证实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
C.![]() |
D.绝大多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