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计划将在2017年7月左右进行首次发射.“北斗三号”采用星载氢原子钟,其精度将比“北斗二号”的星载铷原子钟提高一个数量级.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部分能级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光子 ![]() |
B.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被激发,可用12.09eV的光子照射 |
C.当氢原子从n=5的状态跃迁到n=3的状态时,要吸收光子 |
D.用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金属铂(逸出功为6.34eV)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
氢原子的能级公式为En=
E1(n=1,2,3,…),其中基态能量E1=-13.6eV,能级图如图所示。大量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由这些氢原子可能发出的所有光子中,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0.96E1,则n和可能发出的频率最小的光子能量分别为



A.n=5,0.54eV | B.n=5,0.3leV |
C.n=4,0.85eⅤ | D.n=4,0.66eⅤ |
如图所示是氢原子四个能级的示意图,当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最多能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
B.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动能增大 |
C.n=4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最大为12.75eV |
D.用能量为11.0eV的电子轰击基态氢原子能使其跃迁到更高能级 |
“通过观测的结果,间接构建微观世界图景”是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通过光电效应实验确定了光具有粒子性。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研究汞原子能量是否具有量子化特点的重要实验。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灯丝K发射出初速度不计的电子,K与栅极G间的电场使电子加速,GA间加有0.5V电压的反向电场使电子减速,电流表的示数大小间接反映了单位时间内能到达A极电子的多少。在原来真空的容器中充入汞蒸汽后,发现KG间电压U每升高4.9V时,电流表的示数I就会显著下降,如图2所示。科学家猜测电流的变化与电子和汞原子的碰撞有关,玻尔进一步指出该现象应从汞原子能量量子化的角度去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汞原子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能级之差可能是4.9eV |
B.KG间电压低于4.9V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上升,是因为电子能量越高,越容易克服反向电压到达A极 |
C.KG间电压在5~10V之间时,出现电流随电压增大而上升的一段图线,是因为单位时间使汞原子发生跃迁的电子个数增加 |
D.即使KG间电压高于4.9V,电子也存在始终不与汞原子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
如图是氢原子的能级图,对于一群处于n=4的氢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群氢原子能够吸收任意能量的光子后向更高能级跃迁 |
B.这群氢原子能够发出4种不同频率的光 |
C.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发出的光的波长最长 |
D.如果发出的光子中有两种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其中一种一定是由n=3能级跃迁到 n=2能级发出的 |
下列关于特征谱线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有
A.线状谱中的明线和吸收光谱中的暗线都是特征谱线 |
B.线状谱中的明线是特征谱线,吸收光谱中的暗线不是特征谱线 |
C.线状谱中的明线不是特征谱线,吸收光谱中的暗线是特征谱线 |
D.同一元素的吸收光谱中的暗线与线状谱中的明线是相对应的 |
关于巴耳末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巴耳末依据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总结出巴耳未公式 |
B.巴耳末公式反映了氢原子发光的连续性 |
C.巴耳末依据氢原子光谱的分析总结出巴耳未公式 |
D.巴耳末公式准确反映了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实际情况,其波长的分立值并不是人为规定的 |
关于光谱和光谱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光谱和白炽灯光谱都是发射光谱 |
B.冶炼时的炼钢炉流出的铁水的光谱是线状谱 |
C.光谱都可以用于物质成分的分析 |
D.分析恒星的光谱,可以确定该恒星大气中的化学成分 |
下列关于光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到达地球上的太阳光的光谱是连续光谱 |
B.日光灯产生的光谱是连续光谱 |
C.酒精灯火焰中的钠蒸气所产生的光谱是线状谱 |
D.白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所产生的光谱是线状谱 |
关于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炽热的液体发射连续谱 |
B.发射光谱一定是连续谱 |
C.线状谱和吸收光谱都可以对物质成分进行分析 |
D.霓虹灯发光形成的光谱是线状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