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中生的你,又迎来了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是的,今天的这场考试有些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也许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个答卷人。
请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有人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开始学习包容和原谅。”学会宽容,不仅指学会宽容别人,也包括学会宽容自己。
请以“给自己一点宽容”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论据典型、丰富,使用恰当,语言精练。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永远不要认为为时已晚。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注意)(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4)不抄袭、套作。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那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终于,鸟儿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100字。

误区警示
1.审题立意偏离材料主旨。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读懂材料,读透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根据材料中心确认立意,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一定要全面考虑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联想,选准最佳角度。确立中心后方可动笔。千万不可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2.对原材料不作处理。材料作文最基本的写作思路是引—议—联—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原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看似简单的“引”,操作起来也不太容易,什么地方引,引多少,怎么引都必须明确。
3.角度选择不当。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打开思路之后,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进行议论。怎么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
技法点拨
1.主旨领悟法。主旨领悟法又叫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将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会使所写的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领悟材料的主旨,一般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材料写了哪些人,什么事,有怎样的结果;②明确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③从明确的道理中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立意的依据。
2.由果溯因法。即把材料提供的现象作为结果,推导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将推导出来的原因作为立意的依据。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事物都会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的结果,多问几个问什么,推导出造成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
3.求同存异法。这里所说的求同存异法,实际上是针对有多则材料的作文题所运用的审题方法。这种审题方法适用于内涵不尽相同的多则材料,即先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进行比较,摒弃不同之处,寻找相同或交叉的点,并以此作为文章立意的依据。
4.倾向把握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态度,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信息,明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如果无视命题者的感情倾向,提炼的观点与材料内容就会“南辕北辙”。
5.寓意揭示法。寓意揭示法是针对寄寓性材料而言的,如寓言、童话、漫画,以及其他类型的寄寓性材料,需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或事,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进而确立论点。
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陶行知说:“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也有一些人说,人生的很多乐趣往往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上,比如插花,比如自助旅游,或者在轻柔的音乐里闭目遐思,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读一本闲书……有位诗人认为最美好的时光是用来“虚度”的,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近行人。”这是一首白居易于邯郸驿舍中思家的诗,但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想象家人如何思念自己。清代学者浦起龙评价这种诗歌手法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借鉴这种手法,写一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要求:(1)有描写和抒情;(2)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作;(3)不少于150字。开学不久,老师说:同学们,找点时间,读一读经典名作吧。
学生甲:唉,都什么年代了,还读这些。说实话,我是死活都读不下去的。
学生乙:我倒是想认真读一点,可是真的没有时间啊。
学生丙:关键是读这些有什么用啊,花时间特多,考试又不考。想想也是醉了。
学生丁:我已经读了好几部作品了,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有一个家庭农场,叔侄养牛、挤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过得充实惬意。但也有苦恼,他们不能出远门,不能旅行,因为牛每天要产奶。牛被人驯化、圈养,其实人也被牛束缚了。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了汽车、手机、互联网,以为生活空间大了,其实也可能被它们掌控了;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种思维定势。
对这类现象,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的时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整刻师,他攀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整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