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近日,某校将本应发给学生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而今年的奖励形式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此事引起广泛热议。学生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发呢,也不必为此拼搏了。”校方解释说:学校鼓励学生的初衷没有变,希望同学们不要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对此事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比较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痕 迹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
请以“成长的痕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和套作。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中生的你,又迎来了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是的,今天的这场考试有些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也许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个答卷人。
请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疫情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毒隔离不了爱,在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一一春节,人们顾不得团圆,抛妻别母,弃子离家,冒着生命危险,五十多支医疗队,六千多名医护工作者纷纷驰援武汉……
一张张给上级的“请战书”、一条条与亲人的宽慰信、一颗颗救死扶伤滚烫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使”们逆向而行的身影让无数人泪目。他们用大医仁心,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敬业行动为公众安全保驾护航。疫情当前,他们责无旁贷坚守在临床一线。已经回老家的又赶回值班,父母的电话都常常顾不上接。
时间就是生命。很多医务人员一天只顾得上吃一顿饭,一个上午都来不及喝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战斗的近1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脱下过白大褂,有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疫情面前,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赶赴武汉,冷静、无畏、迎难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感动。他曾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感想?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病毒疫情,短时间内即蔓延全国。在这场旷世灾情面前,全国人民空前团结,无数医护人员、公务人员甚至普通公民,都化身意志坚定的战士。媒体人白岩松说:“疫情的数字给我们震动,逆行的面孔却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当事人爱华的身份完成写作。
(1)某市举行以“传承民族信仰,共创华夏未来”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你代表“复兴中学”参加比赛的演讲稿。
(2)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日子里,涌现出一些触动你灵魂的人物,你选择其中一位给他(她)写的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泄露个人信息;符合文体特征;不少于800字。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同时,也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过程列出了“禁止情形”。《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给“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写一封信,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提出你的意见与希望。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清代乾隆年间有甲乙两个书法家,甲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画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米芾的。一旦练到了这一步,他便颇为得意。乙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地练,还追求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直到练到了这一步,才觉得心里踏实。
有一天,甲嘲讽乙说:“请问仁兄,您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呢?”乙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呢?”甲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1月15日下午,一列开往罗湖的港铁列车上,8名内地游客准备离开香港,同车的包括30岁的港人韦先生及女友。乘客中一位内地母亲,把干脆面倒到女儿手里,小姑娘吃的过程中不小心撒落在地上。按照港铁附例,任何人不得在港铁付费区内饮食。韦先生见状,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对不起,这里不能吃东西。”之后,小孩子就不再吃东西了,小女孩妈妈反驳说他多事,她的同伴则嘲笑韦先生普通话太差。
一位港男说:“有没有搞错啊,道歉就可以了!”小女孩的母亲用普通话回道:“我们从内地过来,小孩子嘛……”随后双方对骂声越来越大,和这位母亲的同行的内地游客、还有几位香港人也加入骂战。后来,港铁职员上车向双方了解情况。小姑娘说:“应该是老妈不对,都怪我。”最后,港铁职员在九龙塘站把双方请下车,解决争执。
读过之后,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 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慨。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