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①杨果是由金入元散曲作家,金亡后五年才出来做官。②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向来被视作亡国之音。
【小题1】开头的“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3分)
【小题2】这首小令以极其委婉的语言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请结合末句赏析。(4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①杨果是由金入元散曲作家,金亡后五年才出来做官。②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向来被视作亡国之音。
【小题1】开头的“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3分)
【小题2】这首小令以极其委婉的语言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请结合末句赏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小题1】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小题2】就这首元曲的艺术手法,选取两个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小题1】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小题2】就这首元曲的艺术手法,选取两个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天净沙·闲题
吴西逸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天净沙·闲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4分)
答:
【小题2】这两首元曲在结尾的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天净沙·闲题
吴西逸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天净沙·闲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4分)
答:
【小题2】这两首元曲在结尾的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小题1】伤心秦汉经行处, 。
【小题2】 ,小桥流水人家。
【小题3】山河破碎风飘絮, 。
【小题4】斯是陋室, 。
【小题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6】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小题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
【小题8】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小题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小题10】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题1】伤心秦汉经行处, 。
【小题2】 ,小桥流水人家。
【小题3】山河破碎风飘絮, 。
【小题4】斯是陋室, 。
【小题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6】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小题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
【小题8】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小题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小题10】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5分)
清 溪①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小题1】诗的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清 溪①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小题1】诗的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后面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①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释:①趱:赶快。
【小题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哪两个层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6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①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释:①趱:赶快。
【小题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哪两个层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6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按要求作答。(7分)
沉醉东风·渔父 白 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①,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①忘机友:不存机心、坦诚无私的朋友。
【小题1】这首元曲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元曲里“渔父”的形象特点。(3分)
沉醉东风·渔父 白 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①,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①忘机友:不存机心、坦诚无私的朋友。
【小题1】这首元曲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元曲里“渔父”的形象特点。(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宋]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麾》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著作。③元:通假字,同“原”。
【小题1】请分析首句中“苍烟落照”四字的意蕴和作用。(2分)
【小题2】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3分)
【小题3】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与义)、朱希真(敦儒)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请分析本词的艺术风格。(3分)
鹧鸪天 [宋]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麾》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著作。③元:通假字,同“原”。
【小题1】请分析首句中“苍烟落照”四字的意蕴和作用。(2分)
【小题2】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3分)
【小题3】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与义)、朱希真(敦儒)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请分析本词的艺术风格。(3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小题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小题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2)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 。(《论语》)
(3)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 。(《论语》)
(4) ,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王实甫《长亭送别》)
(5)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司马迁《报任安书》)
(6)丰草绿缛而争茂, 。(欧阳修《秋声赋》)
(1)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2)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 。(《论语》)
(3)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 。(《论语》)
(4) ,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王实甫《长亭送别》)
(5)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司马迁《报任安书》)
(6)丰草绿缛而争茂, 。(欧阳修《秋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