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5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小题1】从上文看,孟子的义利观是:    (1分)
【小题2】结合划线句谈谈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30 02:3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 戏弄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庐:坟墓
C.孟母方绩   绩:织布
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师:从师学习
【小题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小题3】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迎合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学舍记(曾巩)

予幼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京师;东方则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②筥(jǔ):圆形的竹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锐意:下定决心
B.东方则江舟漕河之渠 绝: 横渡,渡过
C.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 忧艰:指居父母之丧
D.属人外亲之 问:询问,质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幼从先生受书   于其身也,耻师焉
B.出京师 夫为身治人
C.言之所序,盖一二之粗也  遂历道少长出处
D.以学舍记 因长句,歌以赠之……命曰《琵琶行》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这便是我离开家乡,到远方游玩,种种冒险经历使我更加勤奋
B.天倾地坏,殊州独哭
(父亲忽然故去)仿佛一下子天倾地裂,我在他乡独自痛哭
C.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
因此不能专心致志地思考,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
D.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
【小题4】请为下列语段断句。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小题5】作者早年经历了许多艰辛,请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仿照表格中的样式填写。
涉世奔走
走南闯北,奔走四方
单游远寓
 
经营以养
 
 
父亲去世,千里归丧
皇皇不足
家务王事,疲于应付
 
【小题6】曾巩在《学舍记》中写到:“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他对“志”的态度与王安石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请先将链接材料补充完整)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①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②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B.出而之矫:违背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射:追逐
D.大率是类:似,像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为古也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不知羞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位卑足羞,官盛近谀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项庄拔剑舞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天理,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 踦:依靠。
B.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 委:卸落。
D.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进技矣 ②依天理
B.①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②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C.①吾见其难     ②怵然戒,视为止
D.①方今时 ②臣刀十九年矣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