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9分)
与赵韫退大参书
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以遂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贺相国冯公寿文属:请托
B.尝具词诸本省抚军控:告诉
C.而之于法揆:衡量
D.倘惠于相国邀:邀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云本之相国意秦强而赵弱
B.强勉匍匐来京师敛赏财送其行
C.人人属耳目犹且从师而问
D.以遂畎亩作息之愿日与徒上高山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了对方的意图,觉得应该马上为冯相国写一篇贺寿文章,但是从自己和世事的角度考虑,认为都不能从命。
B.本文第二段里,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手法,写自己来京前后的情况,强调自己年老有病和要尽的礼数,表达入情入理。
C.作者拒绝写寿文的原因,主要是怕牵累相国,这与开头记住相国理解自己的情谊和结尾不忘相国之德照应,行文严谨自然。
D.这封书信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了坚决的态度,拒绝了写寿文的请求,并结合归老田园的心愿,表现了清高不阿的节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4分)
(2)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4 09:1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    属:致意,引中为劝酒B.渺渺兮予怀   怀:心中的情思
C.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D.而未尝也   往:去,前往
【小题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文中的“壬戌之秋”的“壬戌”使用了干支纪年法。
B.“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同样的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朔”。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D.“九州”指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秦国居雍州,其他八州分别是青州,充州、冀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造苦、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于是饮酒乐”,情不自禁地“扣弦而歌”模拟的是屈原《湘夫人》《思美人》中诗句的骚体形式,抒发了诗人对天各一方的“美人”的情思。
C.作者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意象,阐明了事物皆具有“变”与“不变”的二重性,作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要及时行乐。
D.本文所写的景物,不仅仅停留在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上,而且结合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升华为具有独创性的中美意象,使本文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所托:爱好的事物
B.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任性不羁,放荡,放纵
C.况修短随化 随化:听任安排
D.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这此(集会)的诗文
【小题2】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及其所之既倦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生命之痛。
B.第二段交代作序目的,同时凸显兰亭集会的盛大。
C.作者深入思考生死的问题,否定人生虚妄的观点。
D.语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音节齐整又富于变化。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同类题3

阅读《陈情表》,完成小题。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伏惟圣朝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闻。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门衰薄   祚:zuò    福分
B.常在床   蓐:rǔ 草席
C.责臣慢   逋:pū 逃脱
D.不名节   矜:jīn    怜惜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供养无主
A.臣具表闻
B.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但刘日薄西山
D.谨拜表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A.(祖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逮奉圣朝,(自己)沐浴清化
C.(皇帝恩遇优厚)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苦衷)不许
【小题4】古人常以委婉说法来表达不便直接说出的意思,产生一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下列选项中的语句都采用了委婉说法的一项是
①慈父见背 ②舅夺母志 ③辞不赴命 ④愿乞终养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小题5】用选文中的词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从③④两段文字看,李密对自己暂时不能应召赴任作出申述:第一,自己在仕途上“”,无意为旧朝守节;第二,年过九旬的祖母确实无人照顾,自己不应召,留在家中照料,正符合朝廷“”的政策;第三,待自己侍奉祖母享尽天年,仍可“”,为朝廷效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复程子芳
金 声
不佞弟过蒙天幸,可谓不伦之至。蚤夜以思,唯以负圣天子为惧。六月前于此事尚在浮沉间,迩来日夜鞭逼,不敢稍自懈怠,精神渐觉收向内来,回思异时作为,直是病狂丧心之人,自误误人,流毒不小。今牖其衷,此生或不虚度,俯仰静思,此生竟亦无复有第二件事可以分我一念者矣。
足下根器明敏,患不沉毅耳。大丈夫既来世上一番,若罔知学,无可奈何。知之而又半沉半浮,究竟醉生梦死,与庸众人何异?吾侪大恨,莫过于此。《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颜夫子亦曰“既竭吾才”,今才未必如颜子,而又半分不竭,又只终日播弄精魄,时时向外驰,求学于此中,岂有少分相应耶?阳明先生云“举业一途,不怕他妨功,只怕他夺志”,此语大可深思。仲延岂不是聪明伶俐汉子?悔当日不得藉朋友—毫匡正之力,以盲引盲,相将入坑。至今念及,犹为痛哭流涕,不能已已。今岂得不重自刻励,俾异日兄弟复如此为我痛哭流涕也哉?愿兄一深思之。
人生一世,富贵贫贱,穷达得丧,惝恍若梦。欣戚所不朽不壤者复是何物?曷不蚤自砥砺,大庆所快也。人人都解此说,然笃意者鲜,罔见有孜孜行者。兄入都读书,自是弟愿,第以此日耽苦,无能相资为虑。相去辽远,不能遥谋,所望随缘读书,莫忘曩者凤山馆之七日苦参,莫谓参无灵验,倘心诚志悫,为学为官,愿必遂也。临书不尽欲言。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衷,此生或不虚度    牖:窗户
B.吾侪大,莫过于此 恨:遗憾
C.不怕他妨功,只怕他志    夺:被迫改变
D.欣所不朽不壤者复是何物  戚:忧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声自认为才能不高,却受天子宠爱,这不符人伦之理,故担忧自己辜负天子的期望。
B.程子芳天资聪敏,但不够坚毅,金声劝他要坚定志向,才能有所为,才能有别于庸人。
C.金声认为人生恍然如梦,人人都知道要及早自我磨炼,但是坚定地这样做的人却很少。
D.金声肯定程子芳选择入京求学之路,但也告诫他安心读书,勿忘从前参悟时吃过的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悔当日不得藉朋友一毫匡正之力,以盲引盲,相将入坑。
(2)今岂得不重自刻励,俾异日兄弟复如此为我痛哭流涕也哉?
【小题4】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劝勉程子芳励志苦学的?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 族:类
D.师道之不,可知矣 复:恢复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C.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