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改秘书丞、监折中御史台推直官。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帝以其东宫旧臣,加刑部尚书、知江宁府,解通犀带赐之。后领定国军节度使,知许州。
明道初,复入相,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群臣上章懿谥册,退而入慰,士逊与同列过杨崇勋园饮,日中不至。御史中丞范讽劾士逊,以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崇勋亦以使相判许州。翌日入谢,班崇勋下。帝问其故,士逊曰:“崇勋为使相,臣官仆射,位当下。”遂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以崇勋知陈州。时士逊罢已累日,制犹用宰相衔,有司但奉行制书,不复追改。徙河南府。宝元初,复以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帝曰:“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则朝纲举矣。”康定初,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帝临奠,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御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注]① 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
A.“进士”是指古代科举考试通过会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 |
B.“檄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 |
C.“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别称“宪台”。 |
D.“请老”之意是“还禄位于君”,也即“告老”“致仕”,是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
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
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当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迁往阳信州,并适时果断地将多余的粮食放贷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
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
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兵部尚书任上,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郭伋字细候,扶风茂陵人也。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十ー年,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帝纳之。伋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 ,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明年卒,时年八十六。
(节自(后汉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
B.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
C.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
D.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
A.三辅,汉武帝时由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官员共同治理京畿地区,三辅即其所辖地区。 |
B.世祖,庙号名。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常有“祖”或“宗”字。 |
C.匈奴,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很长的历史,首领称“可汗”,首领的妻子称“阏氏”。 |
D.并州,相传禹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其一,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和河北的一部分。 |
A.郭伋很早就有名声。他年轻时志行高洁,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三辅地区混乱时,更始帝因为很早就听说过他,所以任命他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 |
B.郭伋善于治理地方。他在担任太守时,总是想方设法平定贼寇。在并州时,他询问百姓的疾苦,聘请那些年高德劭有能力的人,施以礼遇,向他们请教政事。 |
C.郭伋深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颍川太守时,未经请命便采取了一些便宜之策,未得皇帝怪罪。有人推荐他做大司空,皇帝认为并州离了他不行,未召他回京。 |
D.郭伋善于御敌卫边。他在渔阳整顿兵马,设攻守之策,吓得匈奴远远避开,不敢入塞。他在并州采取攻心术,暗中指使卢芳的将领隋昱赶走了卢芳而投降。 |
(1)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
(2)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课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
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记,更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祖,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仅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侧然。
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惠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 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
A.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媵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
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秦灭,项羽以沛公为汉王。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江军孙遨军于东张,大破之。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韩信巳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定齐,凡得七十余县。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天下既定,汉王为皇帝,参归汉相印。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日:“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日: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 从:跟随
②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 假:暂且
③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 举:做、办
④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适:到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 过:来访
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又不见者,三十六年。 幸:幸运
A.①③⑤ | B.①②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⑥ |
A.①参以右丞相属韩信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B.①参去,属其后相曰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C.①治无大于此者乎 ②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D.①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
【小题3】下列文言句式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大破之,斩夏说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渐渐愁煎迫 | D.戌卒叫,函谷举 |
A.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本文的“迁为将军”。同样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转”、“徒”、“调”等。 |
B.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有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懿侯”,是一个带有褒义的称号。 |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写,现存诗305篇,分“风、雅、颂、赋、比、兴”六个部分。 |
D.《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结集,后世尊称为《南华经》,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 |
(1)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2)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小题1】分别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窃入学舍 窃:偷偷地 | B.儿痴如此 痴:痴呆 |
C.恬若不见 恬:坦然 |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认为……很奇怪 |
A.暮归,忘其牛 查无其人 | B.依僧寺以居 喻之以理 |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赤子之心 | D.录为弟子 为虎作伥 |
A.父命牧生院上,窃入学舍,听诸诵书;听己,辄默记。 | B.暮归,忘其牛 |
C.或牵牛来责蹊田 | D.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
(1)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 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也。王莽时,守本县长。汉兵起,攻拔棘阳,彭将家属奔前队大夫甄阜。
诸将欲诛之,大司徒伯升曰:“彭,郡之大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今举大事,当表义士,不如封之,以劝其后。”更始乃封彭为归德侯,令属伯升。及伯升遇害,彭复为大司马朱鲔校尉,从鲔击王莽扬州牧李圣,杀之,定淮阳城。鲔荐彭为淮阳都尉。更始遣立威王张卬与将军徭伟镇淮阳。伟反,击走卬。
彭引兵攻伟,破之。迁颍川太守。
会舂陵刘茂起兵,略下颍川,彭不得之官,乃与麾下数百人从河内太守邑人韩歆。会光武徇河内,歆议欲城守,彭止不听。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彭因进说曰:“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殆,权臣放纵,矫称诏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群雄竞逐,百姓无所归命。
窃闻大王平河北,开王业,此诚皇天佑汉,士人之福也。彭幸蒙司徒公所见全济,未有报德,旋被祸难,永恨于心。今复遭遇,愿出身自效。”光武深接纳之。彭因言韩歆南阳大人,可以为用。乃贳歆,以为邓禹军师。
更始大将军吕植将兵屯淇园,彭说降之,于是拜彭为刺奸大将军,使督察众营,授以常所持节,从平河北。光武即位,拜彭廷尉,归德侯如故,行大将军事。与诸将围洛阳数月。朱鲔等坚守不肯下。
帝以彭尝为鲔校尉,令往说之。鲔在城上,彭在城下,相劳苦欢语如平生。乃面缚,与彭俱诣河阳。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拜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鲔,淮阳人,后为少府,传封累代。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 |
B.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 |
C.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 |
D.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对于尊辈称呼其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B.侯与公、伯、子、男为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秦以后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 |
C.邑人:同县之人,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D.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如“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新唐书•魏征传》) |
A.岑彭临危受命。当徭伟反叛时,岑彭受更始帝之托,进行了镇压平叛。当吕植屯兵淇园,岑彭曾劝他投降。 |
B.岑彭深得重用。岑彭经过大司徒伯升举荐,节操受到了褒奖,更始帝听后为勉励后人,封赏岑彭为归德侯。 |
C.岑彭善于直谏。当韩歆面临杀身之祸,岑彭劝谏更始帝,分析利害关系,表达献身效劳之意,折服更始帝。 |
D.岑彭亲力亲为。当朱鲔坚守洛阳时,岑彭不顾安危,利用曾经隶属关系,亲自劝降,最终让朱鲔出城投降。 |
(1)彭因言韩歆南阳大人,可以为用。乃贳歆,以为邓禹军师。
(2)乃面缚,与彭俱诣河阳。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
A.路,两宋行政区域名。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元为行省。 |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独有的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
C.幕,即“幕府”。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致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
D.二府,是宋代最高国务机关。西府“枢密院”主管军务,东府“政事堂”主管政务。 |
A.范成大解决社会争端,造福地方。在处州任上,范成大制定义役之法,以田租负担应役费用,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 |
B.范成大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
C.范成大整饬地方盐政,兴利除弊。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
D.范成大选用地方人才,不拘一格。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
(1)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2)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累迁汝阴太守 累:多次、屡次 |
B.时虽不从,朝庭惮焉 惮:害怕、恐惧 |
C.齐王冏既辅政 既:既然 |
D.承诏驰诣行在所 诣:到,往 |
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
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
C.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
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
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
B.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
C.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日:“王行,度道里会遏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曰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下 |
B.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
C.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
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兵:兵器 |
A.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 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
C.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崔琰宇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
A.《论语》是四书之一,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
B.太祖,帝王尊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
C.干戈,具体“干”指盾牌,上古时期,秦称“盾”,山东六国称“干”;“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后“干戈”用作武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贵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
(1)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
(2)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