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体无咎言 ②咎由自取 |
B.①固时俗之工巧兮 ②掩袖工谗 |
C.①忍尤而攘诟 ②怨天尤人 |
D.①多谢后世人 ②敬谢不敏 |
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谨慎地在学校接受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
B.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和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
C.一百亩的田地,不要改变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
D.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
下列四组句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项王曰:“沛公安在?” |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不求闻达于诸侯 |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B.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D.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洗 |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
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 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
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 | B.毋吾以(因为)也 |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 D.加之以(把)师旅 |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B.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C.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何辞为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火尚足以明也 ⑦越国以鄙远 ⑧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⑨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①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火尚足以明也 ⑦越国以鄙远 ⑧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⑨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⑨⑩ | B.①/②⑤/③⑥/④⑦/⑧/⑨⑩ |
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⑩/⑨ | D.①③/②⑤/④⑥/⑦⑧/⑨/⑩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劳苦而功高如此 |
B.不知老之将至 后之览者 夫人之相与 |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吾其还也 |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无礼于晋 拥火以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