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谨慎地在学校接受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B.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和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C.一百亩的田地,不要改变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D.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03 09:4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徳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礁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藏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

同类题2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文。初未,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官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文     属:写作
B.初未第     第:宅子
C.侍郎以峻德伟望 峻德:品德高尚
D.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 扬眉:眉飞色舞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当时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京都。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举荐他,让他参加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与杜甫风格相似,人称“小杜”。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奏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焉 与:参与
D.不能也 易:交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廷尉:官名,秦朝设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守宰:是指看守政府的宰相。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诗益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州万里 去:距离B.于是其诗益   工:工整
C.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等到D.嗜奇之士焉   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苟有所得,则告予    谨拜表
B.成都,川蜀要地 唯倜傥非常人称焉
C.非壮强,多老死于其地 曩辱赐书
D.水行,江石悍利,波恶涡诡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