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B.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03 09:4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者易动以利。愿沛公且军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从良计,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后良至下邑,汉王下马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地,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为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下邳留: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利诱、引诱
B.汉王下马鞍而问曰  踞:坐,蹲坐
C.与项王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D.张良多病,未尝将也。 特:单独,独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不禄”,士死为“卒”,“卒”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C.谥,是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也称为谥号。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前四史”之一,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是叙述贵族王侯之事的。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军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第进士。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五路置三十七将,专督所部兵,至许辟置布衣参军谋。百禄察其中,或以恩泽市,或以败收,或未历边方,或起于群盗,疏列其亡状者十四人,将佐颛教阅,余付之州县,事多施行。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是岁郊祀,议合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为言。百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宰相曰:“百禄之言,礼经也;今日之用,权制也。陛下始郊见,宜以并事天地为恭。”于是合祭。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B.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C.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D.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或向下发布通告的文书。
B.路,宋时常常用来指行政区域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C.布衣,本指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文中指平民百姓。
D.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善于进言,敢于劝阻。范百禄请求用文官统领军队,用以管辖边界,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副将贾昌言想要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进言熊本,予以劝阻。
B.范百禄关心百姓,勤于民事。遇到旱灾时,范百禄请求处理当前的紧要事务,收回对百姓不利的法令,从而挽救那些将死百姓;任开封府尹时,勤于民事,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
C.范百禄熟悉政事,反对舞弊。五路军队将领众多,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范百禄深知其中的违规情况,于是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提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等,多被采纳。
D.范百禄坚守礼制,反对合祭。郊祭时,礼官等建议合祭天地,范百禄反对,认为自己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并以春夏祈谷之礼为喻来争论,但没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
(2)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德瑛,宇汝白,浙江仁和人。乾隆元年进士,延对初置第六,高宗亲擢第一,授修撰。是岁举博学鸿词科,德瑛以荐征,既入翰林,不更试。旋命南书房行走,充江南乡试考官。德瑛以原籍休宁辞,不许。再迁右庶子。督江西学政。任满,上特谕“德瑛甚有操守,取士公明”,命留任。复四还太常寺脚,命祭告山西诸行省帝王陵寝,疏言:“女娲氏陵寝殿塑女像,旁侍嫔御,民间奉为求嗣之神,实为黩褒。请毁像立主。”下部议行。督山东学政,十九年,岁饥,上发帑治顺,而邹、滕诸县灾尤重,有司格于例限,不敢以请。德瑛任满,还京师,入时,具言状,上特命展赈,迁内阁学士。二十一年,迁礼郜侍郎。充江西乡试考官,使还,经徐州,时河决孙家集,微山潮暴涨,入运河,江南、山东连壤诸州县被水。德瑛谘访形势,入陈于上前,上嘉德瑛诚实不欺。旋命尚书刘统勋董治疏筑。德瑛端平简直,无有偏党,为上所知。方为少詹事入对上曰汝元年状元尚作四品官耶数日擢太常寺卿。及病,上每见延臣问状,且曰:“德瑛辛巳生。长朕十岁。”及病革,上方出巡幸,将启跸,犹曰:“德瑛久不入值,病必重。”德瑛即以其日卒。三十一年,德瑛子洁成进士,引见,上曰:“汝金德瑛子耶?”德瑛卒已将十年,上犹惓惓如是,德瑛论诗宗黄庭坚,谓当辞必己出,不主故常。(钱)载初与订交,晚登第,乃为门下门生;诗亦黄庭坚,险入横出,崭然成一家。同县王又曾、万光泰辈相与唱酬,号秀水派。

(选自《清史稿·列传九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为少詹事/入对/上曰/汝元年状元/尚作四品官耶/数日擢太常寺卿
B.方为少詹事/入对上/曰/汝元年状元/尚作四品官耶/数日擢太常寺卿
C.方为少詹事/入对/上曰/汝元年/状元尚作四品官耶/数日擢太常寺卿
D.方为少詹事/入对上/曰/汝元年/状元尚作四品官耶/数日擢太常寺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是清朝高宗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D.辛巳指年份。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德瑛为官清廉,很有操守。皇帝令他去做江南乡试考官,他认为有瓜田李下之嫌,推辞不往。
B.金德瑛心怀百姓,敢于直言。他具实汇报山东灾情和黄河水患,接受皇上的命令到江南、山东一带治水。
C.金德瑛端正公平,简朴质直。他为人为官没有偏向,去世将近十年,皇上还对他念念不忘。
D.金德瑛作诗打破常规,自出机杼。他评述诗歌以黄庭坚为宗,认为作诗一定出于自己,不拘守旧套常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瑛谘访形势,入陈于上前,上嘉德瑛诚实不欺。
(2)及病革,上方出巡幸,将启跸,犹曰:“德瑛久不入值,病必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嵩,貌伟秀,美须髯。神龙元年,始调洺州参军事。桓彦范为刺史,待以异礼。河北黜陟使姜师度表为判官。开元初,擢中书舍人。时崔琳、正丘、齐澣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致。历宋州刺史,迁尚书左丞。

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玄宗赋诗劳行。会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瓜州,执刺史田元献;回纥又杀凉州守将,河、陇大震。帝择堪任边者,徒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封兰陵县子。嵩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完树陴坞,怀保边人。于时悉诺逻恭禄威憺诸部,吐蕃倚其健噬边,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使悉末明攻瓜州,守珪拒甚力,虏引却。会鄯州都督张志亮破贼青海西,高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强弩四千,与吐蕃战祁连城下,自晨斗迄端,乃大溃,斩一将,虏哭震山谷。露布至,帝大悦,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官一子,恩顾第一。

十七年,进兼中书令。自张说罢宰相,令缺四年,嵩得之,然常遥领河西节度。在公慎密,人莫见其际。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仪物贵甚。俄封徐国公。

初,裴光庭与嵩数不协,光庭卒,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及休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嵩惭,乞骸骨。帝慰之曰:“联未厌卿,何庸去乎?”嵩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案得自遂因流涕帝为改容曰:“卿言切矣,朕未能决。弟归,夕当有诏。”俄遣高力士诏嵩曰:“朕将尔留,而君臣谊当有始有卒者。”乃授尚书右丞相,与休皆罢。是日,荆州进黄甘,帝以紫帉包赐之。擢子华给事中。年逾八十,士艳其荣。天宝八载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新唐书·列传二十六·萧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嵩伏日/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
B.嵩伏日/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
C.嵩伏口/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
D.嵩伏日/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在古代指淮河以北的地区;古人以淮河为分界线划分南北,“河”则指淮河。
B.兵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考核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C.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
D.吐蕃,是古国名,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遣使到长安请婚,文成公主人藏和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嵩相貌英俊,并非人人赏识。他相貌俊秀,长有漂亮的胡须,虽然崔琳,正丘,齐游等人嫌弃他学问不深,但他还是受到了姚崇等人的赏识。
B.萧嵩擅长谋略,成功离间敌人。萧嵩看到悉诺逻恭禄战斗力强,就想除掉他,采取反间计,在吐蕃内部制造疑端,最后赞普把悉诺逻恭禄杀掉。
C.萧嵩通晓军事,不断立下军功。他让张守珪担任瓜州刺史,通过修建护城河而安抚边民,派遣杜宾客车领优秀弓箭手跟吐蕃激烈战斗而获胜。
D.萧嵩仕途颇顺,备受皇帝恩宠。他在边疆作战立功受到皇帝的奖赏,还担任过中书令等要职,儿子娶了公主,妻子也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玄宗赋诗劳行。
(2)初,裴光庭与嵩数不协,光庭卒,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