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锦瑟》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梦已远去,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罔然。 |
B.《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观点相同。 |
C.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这可借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来概括。 |
D.韩愈在《杂说(四)》中描绘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劝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1)《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的诗句:______ ,______。
(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3)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描写大鹏徙于南冥时的壮观场面的两句“_____, ___ 。”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小题1】结合文意,说说文中加点的两个“忙”字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2】贾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其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选文作分析。
【小题3】选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请简要分析。
A.《清塘荷韵》中“季荷”具有美丽、高洁、坚韧、充满生命力的特点。作者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感情是因为“季荷”因他而得名,是他亲手所种,又苦苦等待四年的结果,每一朵花里都饱含着四年来他对荷花倾注的希望。 |
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
C.《我的空中楼阁》中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它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
D.《红楼梦》中,黛玉因秋日多游玩了几次,咳嗽病又比往日加重了些。宝玉来看黛玉,发现她的药方太热,应该吃些燕窝才好,黛玉深为感动,向宝玉叙说了自己寄居,有诸多不便处,宝玉十分理解黛玉的烦难,遂从自己家里取来燕窝送给她。 |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小题1】宝黛初见,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着:‘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由上述文字判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这样写,呼应了第一回中“木石前盟”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
B.宝黛见面时的心灵感应,表现出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是后文中两个人之间产生爱情的基础。 |
C.这样写,是为了呈现初恋者可能产生的幻觉,而幻觉的产生往往与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有关。 |
D.宝黛相见,一个心惊一个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显示出他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性格。 |
A.这两首词及对贾宝玉出场前的侧面描写、出场后的外貌描写,是贾宝玉性格描写的三个重点。 |
B.《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
C.这两首词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揭露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的事实,暗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
D.所谓“草莽”“不通世务”“偏僻乖张”,实际上是贾宝玉卓然独立,与世俗传统相背离的表现。 |
【小题4】划线句子“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试分析“摔玉”这一举动体现了宝玉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 B.①②③⑤/④⑥ |
C.①③④/②⑤⑥ | D.①③⑥/②④⑤ |
A.《赤壁怀古》词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下阕怀周瑜,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诗人面对早生的华发,自斟自饮,悲伤无法释怀。 |
B.《书愤》运用对比的手法,从立志报国的早年写到白发苍苍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充满悲愤和无奈,于是决心归隐山林。 |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辛弃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全词语言风格明快晓畅,通俗易懂。 |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词,不仅使诗歌具有音韵美,更增强了环境的凄清气氛,加强了凄惨、忧伤的情感。 |
A.《蜀道难》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歌形式属于古体乐府诗。 |
B.《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
C.《雨霖铃》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离情,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
D.李煜的《虞美人》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形象生动,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
A.“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
B.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上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 |
C.形式上,汉乐府以五言为主,为以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D.《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