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丰子恺的《家》,巧妙地避开了正面的回答,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的夜晚,以一个异乡人身份,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之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 |
B.苏雪林的《家》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丰富,从家的观念起笔,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表现出作者对家和家园的认识和思考。 |
C.林文月的《生日礼物》中母亲告诉儿子两个道理:一是人的一生许多时候都要面临能否无所畏惧地、负责任地面对一件事的考验,二是给予和接受都需要宽大的胸怀。 |
D.张洁《我的四季》旨在警示人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因而一定要耕耘好自己的人生,收获好自己的人生。 |
A.作者将自己对北平“说不出”的爱喻为对母亲“说不出”的爱,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
B.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他不是在“想”北平,而是在“写”北平。 |
C.作者从一些方面将北平与一些国际上的大城市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并不是要强调北平的先进、富有、美丽,它的核心之处在于北平是他的故乡。 |
D.文章最后一小节“真想念北平呀”的呼唤,可以说是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
A.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对画面进行了具体的描摹,提出了“他们去哪儿”的疑问,并点出了“他们正在路上”这一事实。 |
B.“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是本文的中心,也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
C.作者描述和转述了眼前的这幅摄影作品里的场景、钱锺书《围城》里的场景、丰子恺散文里的场景,目的是要正面说明“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D.本文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它表面上是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 |
A.课文第一部分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写地坛的景色,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废弃的古园”,更是被作者视为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地。 |
B.作者所谓的“宿命的味道”,就是指“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废,“我”残废。 |
C.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上经历了一个由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
D.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
A.《清塘荷韵》中“季荷”具有美丽、高洁、坚韧、充满生命力的特点。作者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感情是因为“季荷”因他而得名,是他亲手所种,又苦苦等待四年的结果,每一朵花里都饱含着四年来他对荷花倾注的希望。 |
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
C.《我的空中楼阁》中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它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
D.《红楼梦》中,黛玉因秋日多游玩了几次,咳嗽病又比往日加重了些。宝玉来看黛玉,发现她的药方太热,应该吃些燕窝才好,黛玉深为感动,向宝玉叙说了自己寄居,有诸多不便处,宝玉十分理解黛玉的烦难,遂从自己家里取来燕窝送给她。 |
A.《菜园小记》以菜园的种菜生活为线索,有层次地展开记叙、描写、抒情;文章以小见大,颂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延安精神”。 |
B.《荷塘月色》描写月下荷塘美景,分别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来写,多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
C.《炮兽》不仅在人物塑造中运用了对照法,而且场景之间也充满抑扬和动静的组合,在场景内部,也有多重对比映衬,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瑰丽效果。 |
D.《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作者连续使用“延迟”,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 |
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并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做好了铺垫。) |
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
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 |
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扫帚的丝纹”,以及“秋蝉的残声”“秋雨凉风”等景物,都是为了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
B.文章开头写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结尾写到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正像“黄酒之与白干”“鲈鱼之与大蟹”,这些都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赞美。 |
C.“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直抒胸臆的话,把作者对故都之秋倾注的深情,表达得极为充分。 |
D.课文倒数第三段,作者发表了大段的议论,重在说明秋天能引起不同的人的不同感受,没有涉及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切实感受和评价。 |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
具体到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当区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借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早已走出救亡时期,而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光点头,也不能光反对,而是要吸收、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在中西哲学关系上,哲学家贺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而是提出“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古典型或经典型不只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古典型、经典型不是自在存在,其真理并不自在持存。古典型或经典型的东西就是那种经过不同时代检验而保存其真理的东西。我们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的综合。
(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进程中具有的历史地位。 |
B.西方化、西学化从来不是我们的文化追求,如今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性等。 |
C.文化本身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高低之分,学习外来文化主要是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 |
D.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是一个既是历史性又是现代性的概念,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 |
A.在讨论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的特征前,文章解释了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
B.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的特征和需要学习的内容方面,论证了文化的中西古今关系。 |
C.写宋明理学是“化佛”的中国哲学,是为类比论证现今的中国哲学应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
D.文章提到古希腊、柏拉图,为论证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古代和现代特征提供了例证。 |
A.没有民族各自不同的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就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
B.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关系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中国文化的以古释今以今释古、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
C.因为中西哲学关系,所以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要遵从吸收、利用和超越原则。 |
D.如果我们不从综合性的视角分析古代经典,就不能完全理解古代经典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