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

具体到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当区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借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早已走出救亡时期,而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光点头,也不能光反对,而是要吸收、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在中西哲学关系上,哲学家贺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而是提出“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古典型或经典型不只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古典型、经典型不是自在存在,其真理并不自在持存。古典型或经典型的东西就是那种经过不同时代检验而保存其真理的东西。我们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的综合。

(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进程中具有的历史地位。
B.西方化、西学化从来不是我们的文化追求,如今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性等。
C.文化本身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高低之分,学习外来文化主要是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
D.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是一个既是历史性又是现代性的概念,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讨论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的特征前,文章解释了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B.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的特征和需要学习的内容方面,论证了文化的中西古今关系。
C.写宋明理学是“化佛”的中国哲学,是为类比论证现今的中国哲学应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D.文章提到古希腊、柏拉图,为论证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古代和现代特征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民族各自不同的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就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B.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关系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中国文化的以古释今以今释古、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C.因为中西哲学关系,所以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要遵从吸收、利用和超越原则。
D.如果我们不从综合性的视角分析古代经典,就不能完全理解古代经典的精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10: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总投资额接近35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电视纪录片投资额约27亿元,政府机构投资额约5亿元,民营机构投资额约3亿元。201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制作量:国内省级以上电视机构制作纪录片约2.2万小时,较2015年的1.9万小时增长15.8%;电视纪实类节目播出总量超过7万小时,同比增幅约14.8%;电视纪录片年度首播量约2万小时;纪录电影票房1.98亿元。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审查的纪录电影共31部,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4部。

综合来看,2016年出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人间世》《本草中国》等热门纪录片,但对照整体市场,纪录片与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主流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腾讯)数据显示,全网视频总点击量为8000亿次,纪录片总点击量为80亿次,占比仅为1%。相比2015年占比为1.02%有所下降,但总点击量翻倍增长。

(摘编自高凯《中国纪录片的消费趋势已然成型》,中国新闻网2018年1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要促进纪录片发展,54.8%的受访者建议建立纪录片产业园区,50.5%的受访者建议出台关于纪录片产业的政策法规,41.2%的受访者期待加强优秀纪录片的宣传推广,28.7%的受访者觉得应当加强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

中国纪录片质量问卷调查

认为质量提升

比例

认为存在问题

比例

素材质量

54.8%

制作不够精良

40.2%

摄影技巧

53.6%

选题局限性太大

40.1%

选题策划

52.9%

资金匮乏

35.4%

剪辑方式

34.7%

宣传推广手段欠缺

32.0%

知识容量

30.5%

叙事技巧有待提高

21.3%

宣传推广

25.6%

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21.0%

新技术应用

24.2%

创作人员流失

15.2%

旁白配乐

23.9%

产业分散缺乏资源集中整合

14.8%

 

(摘编自《国产纪录片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肯定》,《中国青年报》2017年8月8日)

材料三:

那些内容品质过硬、表达方式生动的纪录片,都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实作为《故宫》《故宫100》《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经典纪录片的总导演之一,徐欢和她的团队早已在“文物视觉化”领城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只要保证品质,观众自会在未来反复点击”。所以在进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创作时,创作团队把70%的时间花在了内容的创作上,寻找能让更多人感悟到的文物价值点。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不浮躁、不跟风,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自带“吸粉”属性。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摘编自牛梦笛、蒲成《这才是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光明日报》2018年8月03日)

材料四:

2017年中国纪录片主要投资者依次为电视台、民营公司、新媒体机构和国家机构。其中,新媒体增长幅度最快,较之前年增长50%的投资规模。

新媒体正在改写纪录片的传播规则,重塑传播版图。相较电视媒介,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也为纪录片收获了相对稳定的受众人群。影响成为爆款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内容,一是渠道。而对纪录片来讲,内容比渠道影响力更大,应尽量选择受众面广的题材。纪录片若要走进市场,一定要注意对题材及整个链条的考虑。目前多数纪录片制作还停留在创作层面,没有第一

时间考虑项目能有多少受众。制作者普遍不太爱提及项目收益和受众,不太爱谈钱的问题。

(摘编自王瑜《当纪录片遇上新媒体,接地气才能成为“爆款”》,《工人日报》2018年8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年度制作量、电视纪实类节目播出总量、纪录电影票房同比增长都在10%以上。
B.受访者中,人们爱看的各类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和人物传记片的比例远高于新闻故事片和政论专题片。
C.2016年,纪录片总点击量为80亿次,占全网视频总点击量的1%,但比2015年纪录片总点击量翻倍增长。
D.相较电视媒介,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相对稳定的受众人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总投资额中,政府机构和民营机构之和不到三分之一。2017年中国纪录片主要投资者中,新媒体增长幅度最快。
B.创作团队在进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创作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内容的创作上,因为纪录片只要内容品质过硬,都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C.根据图表,认为中国纪录片质量提升表现在素材质量、摄影技巧、选题策划三个方面的均超过五成,认为存在问题较大的方面是创作人员流失、产业分散缺乏资源集中整合。
D.在新媒体时代,影响纪录片成为爆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内容和渠道。新媒体正在改写纪录片的传播规则,已经取代纪录片传统的传播方式。
【小题3】如何进一步促进纪录片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来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对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灯光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湾,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联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朱自清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现实,评价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盛开,荷叶铺展,月光流泻,营造了空灵的意境。
C.“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这句话的意思是,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内心却思绪万千,既深切怀念朱自清先生,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小题2】第②段写到“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第⑩段中所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人之为人”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D.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B.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