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并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做好了铺垫。)
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
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8-18 06:4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与动物思维的区别

包 林

动物到底有没有意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已有过关注。典故里说,庄子看着逍遥自在的鱼,羡慕不已。有人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鱼会快乐呢?庄子云,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当然,庄子这种回答确实有点狡狯,但动物有意识的表现,这是今天认知科学公认的事实。特别是我们知道,高级哺乳动物已经有了大脑皮层,它们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具备了动物的心理,它们有的行为相当复杂,目的性十分明显。在战争中或一些传奇故事中,一些战马或狗,对主人忠诚无比,有的为了救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其认知水平和随机应变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福尔克·阿尔茨特等认为,动物具有令人吃惊的理解能力和相当宽广的情感频带。
一些实验或事实表明,猩猩和海豚也会“故意”,如在一个海洋馆里,当人们要求一只海豚做某个动作时,它故意反复做错,人们发现它之所以如此,就是要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人们探究原因,发现可能是它厌倦了枯燥无味的重复生活。当然,动物的故意,与人的故意还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在脑中形成概念。实验表明,海豚能对人们提出的问话做出回答。其中,87%的回答是正确的。如在美国檀香山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里,训练者问海豚“凤凰”,池中有没有球,如果有,它会回答有,否则就回答无。它还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语义规则。训练者做出“网在篮子里”的手势,海豚“凤凰”就会把网丢在篮子里,做出“篮子在网里”手势,它就会把篮子丢在网里。这两句话的结构是相同的,但语义不同,而海豚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但是,动物不会后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表示后悔可能是人的专利。虽然动物在情感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表现,例如高兴、愤怒等,但它们显然还不会做出“妒忌”等这样高级的情感行为来,这种情感又只有人类才拥有。
动物能够理解一般简单的话语。我的一位邻居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宠物狗很聪明,能听懂很多日常对话,令人不胜惊奇。平时都是他带狗出去散步,但是有一天傍晚,他对妻子说,你带它出去散一会儿步吧,我今天不去了,歇一会儿。一直在屋角里趴着的狗忽地站起来,跑到门口,回头望着女主人,等着她出发。克里克认为,某些高等哺乳动物可能具有意识的某些重要特征。虽然它们没有语言,但仍可以有意识的关键特征。争论某些低等动物如章鱼是否有意识,是无益的(它使我们想到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比赛中,德国的那只神奇预言家章鱼保罗)。因为,“意识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当我们无论从原理上,还是细节上都清楚了解人类的意识时,这才是我们考虑非常低等动物的意识的时候”。
动物甚至有能够产生灵光一现的意识的表现。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皇帝新脑》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关在房间里的黑猩猩,看见一根香蕉悬挂在天花板上刚好够不着,房间里有一个大盒子。一开始,它看着香蕉烦躁不安,然后,它原先阴郁的脸忽然“发亮起来”,它的眼光从香蕉移到盒子那里,再移到香蕉下面,它欢呼了起来,以极其高昂的情绪翻一个跟斗到了盒子旁边去,它把盒子推到香蕉下面,完全确信自己会成功。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不会怀疑类人猿体验到真正的“灵光一现”。这个故事表明,在灵长类动物那里,有着基本的推理能力。
因此,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思维。而且,我们知道动物有情感。有时,动物的思维水平会出乎人的预料之外。当然,动物的思维还只是低级思维,与人的思维有本质不同。
当然,动物也有学习的能力,马戏团里的动物按照人的指令,能学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2011年有报道说,有一家人的一只鹦鹉在去年冬季时走失,第二年开春后它又找回了家,但它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是,能够站在枝头上学鸡叫,并且叫得很像。人们猜想,这个冬天它一定是在某个鸡窝里度过的。丹尼尔·丹尼特认为,跟我们一样,绝大多数动物都有一些活动是按程式来控制,来实行“自动驾驶”的,不会在它们上面用上全部能力,这些活动事实上受控于它们大脑的某些特化子系统。当一个特化警报被触发时,动物的神经系统就会动员起来,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性的反应。动物没有人一样的大脑组织,没有人的大脑软件所能达到的功能,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复杂的推理、预见、发现事物的规律与联系,等等。这种区别是一种质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说,动物都是靠本能生存,它们都是经验主义者。

(节选自《思维的模式》)

【小题1】作者是怎样说明“动物到底有没有意识”的?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庄子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简要概括动物具有哪些“令人吃惊的理解能力和相当宽广的情感频带”?
【小题4】本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同类题3

阅读节选自课文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小题1】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上用墨不多却作用很大,简要分析文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这篇小说收入《彷徨》时作了修改。下面的句子未经修改,对照课文画“ ”线的句子,扼要说明修改后的好处。
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小题3】“‘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在这里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对她这种反复地、近乎机械地讲述,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题4】对柳妈讲的阴司的故事,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这是柳妈为了让祥林嫂死后不再受阴司的折磨而为她想的一个好主意,其出发点是好的;有人认为柳妈和鲁四老爷是一样的封建礼教和神权的维护者,她的这个可怕的故事一直缠绕着祥林嫂,直到她临死前还向“我”询问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旬,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钟观光

钟观光,中国教育会的主要成员,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光绪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路上继续奋进。

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以御侮,而"科学为强国之根基",他虽然无力深造,却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在不长的时间里,他读完了由江南制造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他又专程赴沪学习日语,如饥似渴,不到数月,就能通阅日文,由是知识日增,眼界大开。

钟观光原本主要研究理化,在杭州疗养时,散步于西子湖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诱发了他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他在病床上坚持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植物学方面的著作,病情好转后又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很快就掌握了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从此,他"拈花惹草",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5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派教务长专程礼聘钟观光为博物教授,钟遂讲学于岳麓三年,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并铺路修桥。1956年由他的儿子钟补求将"师藏楼"中所藏十几柜蜡叶标本、手稿和书籍全部无偿地献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蔡元培就职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钟观光因偶来北京,被聘为生物系教授,不任课程,筹建标本馆。这给了钟观光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良机,他感到非常兴奋,虽已年近半百,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誓言:"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不负众望。"

钟观光三次大规模的采集旅行历时四年之久,北起幽燕,南至滇粵,足迹遍及11个省区。他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万多种,共15万号,海产、动物标本共500余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标本300余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我国著名蕨类植物学者秦仁昌先生评论说:"北大标本之真正价值,不在于新种之多寡,而在所经地域广大,各类包罗宏富,实为研究生态分布最完善之材料。"

1931年,钟观光应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任研究教授,并参加中国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进行植物科属名称的订正工作。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北平,科学研究已无法进行。钟观光先是去门头沟避难,后又被迫携带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标本南撤。在战乱中,他的许多重要书籍、著作、手稿、日记损失严重,在北平留下的好几大箱书籍、资料后来又被国民党军队当作废物垫在碉堡里,使他的多年心血凝成的结晶毁于一旦,令人痛心疾首。钟观光回到故乡后,继续孜孜不倦地对古籍记载的植物进行考证、疏释和续写《本草疏证》。但苦于资料缺乏,研究工作难有很大进展,许多疑义之处只能"臆为论断"。他不得不叹惜:"非俟难平之后,不能为力也。"然而日本侵略者妄图尽快亡我中华,形势愈趋紧张,南京、杭州失守,宁波岌岌可危。钟观光心伤国难,万分痛苦。1940年7月,日寇首次在镇海登陆,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著名科学家,在忧伤中去世,享年73岁。

(相关链接)

钟观光是早期的一位致力于普及科学教育者,他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因而回乡后即创办了芦渎公学。他借款筹建校舍,又邀请名人做通俗演讲,倡导劝学、放足运动,使当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为此,1938年钟观光七十岁生日时,镇海县长张感尘送"乐育英才"木匾以褒奖他对地方教育事业的贡献。

(摘自陈梅龙《著名教育家钟观光先生传略》)

钟观光先生曾花费很多精力从事古书中植物学名的考证工作。他反复阅读《毛诗》《尔雅》《离骚》等古代名著并详为笺注,对146个科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他把《诗经》《易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植物,按国外植物学原著,进行分种、分属检索,还对文献引证、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逐一地考证、修改、补充和注释,整理分辑成册,写出约150多万字的毛笔手稿。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李丽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观光学习刻苦,他在私塾读书时,因想到贫困学子读书不易,曾把自己的腿与桌腿绑在一起以苦读,被人们谑称为"缚足秀才"。
B.钟观光是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他矢志学习理化,后研究兴趣转移,但"以科学为强国之根基"的理念始终未变。
C.钟观光先生乐于奉献,应邀在岳麓讲学期间,于长沙筹建了"师藏楼",之后其子将该楼所藏无偿献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D.历时四年,钟观光不负所托,采集并制成大量标本。北京大学生物系建立的第一个生物标本室,其中的标本就是由他采集而来。
【小题2】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怎样理解钟观光所说的"与民偕乐"?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