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问津(1)不辍
【小题2】对“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如此,然而谁来处理这件事呢? |
B.洪水到处泛滥,然而谁能来治理它呢? |
C.(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将和谁去治理改变这乱世使它太平呢? |
D.洪水来了,铺天盖地都是,谁能改变得了它呢? |
A.天下有道理存在,我不敢参与改变它的工作了。 |
B.要天下的人都懂得道理,我孔丘认为不是容易做到的。 |
C.(如果)天下的政治上了轨道,我也就不参与治理(改变)天下的事情了。 |
D.使天下的政治走上轨道,我认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
①(长沮)曰:“是知津也”。
②(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A.交代了李小二从偷东西到自办酒店、自食其力的经历,表现林冲仗义助人的品质。 |
B.通过插叙和对话交代了这一回中主要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
C.揭示了林冲与高俅的矛盾和斗争。 |
D.点明了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准备。 |
A.虽然落难,林冲仍然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表现了林冲性格的丰富性。 |
B.由于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后来李小二感恩图报留下伏笔。 |
C.为了使李小二知道林冲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囚犯。 |
D.表明此时的林冲有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软弱性。 |
①我是罪囚,可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③泼贼!我日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
A.心地善良,为人正义 |
B.安分善良,认识糊涂 |
C.忍无可忍,感到不平 |
D.奋起反抗,报仇雪恨 |
F.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
B.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遮挡 |
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 |
D.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
A.①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B.①譬如人之有有腹心之疾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①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蟹六跪而二螯 |
D.①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
C.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
D.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
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
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做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 |
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 |
D.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
(1)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注),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改动)
(注)采薪之忧:因生病不能去打柴的忧虑。用作生病的婉辞。【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寒疾,不可以风 风:吹风,受风 |
B.吾何慊乎哉 慊:不满足,遗憾 |
C.今天下地丑德齐 丑:类似 |
D.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
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B.①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②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D.①岂谓是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①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②辅世长民莫如德
③欲有谋焉,则就之
④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⑤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⑥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A.①②③ | B.②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作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2)辅世长民莫如德。
(3)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A.《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
B.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这篇文章通过在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了作者人生失意的悲伤和痛苦. |
C.文章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 |
足自当止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
矣。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注) 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②求试宛陵令:求得宛陵县的县官。③遗:此处读“wèi”。④王导:当时的丞相。⑤戒:劝告。⑥足:富足。⑦未之达:即未达之,不明白他的品格。⑧绝伦:超过一般人。⑨叹:赞叹。⑩节:节操。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遗:____________;尝: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穷而不贪才值得赞扬。 |
B.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赞扬。 |
C.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算不得廉洁。 |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一—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受点委屈。 |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不这样的话,我们这批人都将被俘虏。 |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之远的南部呢? |
D.敢以烦执事。一—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