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何陋之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小题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选自《战国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刻毒。
【小题2】下列举止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①樊於期乃前曰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②燕王拜送于庭
D.①伏尸而哭,极哀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以
【小题3】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 “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机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诗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相比之下,樊於期就显得智谋稍欠,果勇不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以,矣。将军岂有意乎?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日:“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日:“不如与之。”宣子日:“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日:“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日:“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日:“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日:“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邑”。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如《七步诗》中“豆在釜中泣”。
C.三军: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将中军则是三军统帅。
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兽田猎,止宿处周以车,作屏障。出人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 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梁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策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歌者 致:使……到来B.之百姓 委:任命
C.行见公曰 徒:步行D.兼于涂而不能 逮:赶上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令国致乐不 / 狗马室妾,不厚乎B.三请,不许 / 徒行公曰
C.公驱,及康内 / 愿夫子幸存寡人D.晏子返 / 断其喉,尽其肉,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惟夫子之令(是听)。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但)无乐有上矣。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小题6】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婴 奉 数 之 策 以 随 百 官 之 吏 民 饥 饿 穷 约 而 无 告 使 上 淫 湎 失 本 而 不 恤 婴 之 罪 大 矣
【小题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
(2)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奚斤,代人也,世典马牧。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世祖即位,为司空。世祖征赫连昌,遣斤率兵袭蒲坂。昌守将赫连乙升闻斤将至,惧,弃满坂西走。斤追败之。斤入蒲坂,收其资器,百姓安业。与赫连昌相持,累战破昌。昌遂走上邦,斤追之,至雍,不及而还。诏斤班师,斤上日:“赫连昌亡保上邦,鸠合余烬,未有盘据之资。今因其危,灭之为易。请益铠马,平昌而还。”世祖日:“昌亡国叛夫,击之劳伤将士,且可息兵,取之不晚。”斤抗表固执,乃许之。斤进讨安定,昌退保平凉。斤屯军安定,以粮竭马死,遂深垒自固。监军侍御史安颉击昌,擒之。昌众复立昌弟定为主,守平凉。斤自以元帅,而擒昌之功,更不在己,深耻之。乃舍辎重,轻赍三日粮,追定于平凉。娥清欲寻水而往,斤不从。斤自北道邀其走路。定众将出,会一小将有罪亡入贼,具告其实。定知斤军无粮乏水,乃邀斤前后。斤众大溃,斤及娥清为定所禽,士卒死者六七千人。后祖克平凉,斤等得归。世祖大集群臣,议伐凉州。斤日:“河西王牧犍,西垂下国,虽内不纯臣,而外修职贡,宜加宽宥,恕其微愆。去岁新征,士马疲弊,未可大举。其地卤薄,略无水草,大军既到,不得久停。彼闻军来,必婴城固守。攻则难拔,野无所掠,终无克获。”世祖不从,征之,斤随世祖征。凉州平,以战功赐僮隶七十户。以斤元老,赐安车,平决刑狱,谘访朝政。斤聪辩强识,善于谈论,远说先朝故事,虽未皆是,时有所得。每议大政,多见从用。真君九年薨,时年八十。世祖亲临哀恸,谥日昭王。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
B.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
C.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
D.太宗即位/为郑兵将军/循行州郡/问民疾苦/太宗幸云中/斤留守京师/昌黎王慕容伯儿反/斤闻而召伯儿/穷问款引/悉收其党诛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和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意思相同。
B.疏,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此类文章还包括表、对策、封事等。
C.世祖,是我国古代帝王的庙号之一。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有时用来纪年。
D.职贡,上贡赋税,指落属国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按时职贡表示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奚斤追随世祖征讨,立有大功。他率领军队击败了赫连昌的守将赫连乙升,后又与赫连昌对峙,多次击败赫连昌,迫使赫连昌逃到上邦。
B.奚斤坚持自己主张,有违君命。世祖诏令他班师回朝,他却上奏认为应该趁机追击;世祖要求停止用兵,他却自作主张继续征讨赫连昌。
C.奚斤身为统军主帅,刚愎自用。他以赫连昌被他人擒获为可耻,于是舍弃辎重,轻装上阵,追击赫连定,但没有听从下属建议而遭致失败。
D.奚斤深受世祖赏识,恩惠优渥。凉州平定后,他因战功受赏奴隶七十户;因是朝中老臣,他被赐给小车;他去世后,世祖亲自前往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斤自北道邀其走路。定众将出,会一小将有罪亡人贼,具告其实。
(2)远说先朝故事,虽未皆是,时有所得。每议大政,多见从用。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①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刑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明达史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任格物。与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太宗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
(注)①隐太子: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罄竭心力  罄:尽
B.致之幕府  致:招,安置
C.卒用玄龄之策 卒:士卒
D.赏当其劳  劳:功劳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君幸于赵王
B.各尽其死力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小题3】下列句中分编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房玄龄精诚奉国的一组是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③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
④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⑤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⑥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B.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C.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D.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要发动兵变时,唐高祖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秘密进内阁商量大事,使秦王李世民得以顺利成为皇太子。
B.《资治通鉴·唐纪》一段中,唐太宗重用房、杜二人,善用房玄龄的谋略与杜如晦的决断,让他们密切合作,组成合力来辅佐自己,史称“房谋杜断”。
C.《贞观政要·卷三》一段中,面对堂叔李神通对封房、杜二人国公的质疑,庸太宗以汉代萧何作比,论公行赏,得到诸位功臣的认可。
D.以上一、二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房玄龄珍惜人才,不计出身用人宽泛,取人所长,不求全责备。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2)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3)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周盘龙,北兰陵兰陵人也。宋世土断,属东平郡。盘龙胆气过人,尤便弓马。秦始初随军讨贼躬自斗战陷阵先累至龙碳将军积射将军封晋安县子邑四百户元徽二年,桂阳贼起,盘龙时为冗从仆射、骑官主、领马军主,随太祖顿新亭,与屯骑尉黄回出城南,与贼对阵,寻引还城中,合力拒战。事宁,除南东莞太守,加前军将军,稍至骁骑将军。太祖即位,进号右将军。

建元二年,虏寇寿春,以盘龙为军主、假节,助豫州刺史崇祖决水漂渍。盘龙辅国将军张倪马步军于西泽中奋击,杀伤数万人,获牛马辎重。上闻之喜,诏曰:“丑虏送死,敢寇寿春,崇祖、盘龙正勒义勇,乘机电奋,水陆新击,填川蔽野。师不淹晨,西蕃克定。斯实将率用命之功,文武争伐之力。凡厥勋勤,宜时铨序,可符列上。”盘龙爱安杜氏,上送金镊二十枚,手敕曰“饷周公阿杜”。转太子左率。改授持节,军主如故.

明年,虏寇淮阳,围角城。盘龙于奉叔单马率二百余人陷阵,虏万余骑张左右翼围之。一走还,报奉叔已没,盘龙方食,弃著,驰马奋,直奔虏阵,自称“周公来!“素畏盘龙骁名,实时拔。时奉叔已大杀虏,得出在外,盘龙不知,乃冲东击西,奔南突北,贼众莫敢当。幸叔见其父久不出,复跃马入阵。父子两匹骑,萦搅数万人,虏众大败。盘龙父子由是名播北国。形其赢讷,而临军勇果,诸将莫逮。

角城戍将张蒲与虏潜相构结,因大雾乘船入清中樵,戴虏二十余人,藏杖下,直向城东门防门不禁,仍登岸拔白门。戍主皇甫仲贤率军主孟灵宝等三十余人于门拒战,斩三人,贼众被创赴水,而虏军马步至城外已三千余人,阻塹不得进。淮阴军主王僧庆等领五百人赴救,虏众乃退。坐为有司所奏,诏白衣领职。八座寻奏复位。加领东平太守。

盘龙表年老才弱,不可镇边,求解职,见许,还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世祖戏之曰:“卿著貂蝉,何如兜鍪?”盘龙曰:“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十一年,病,年七十九。安北将军、兖州刺史。

(《南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始初/随军讨赭圻贼/躬自斗战/陷阵先登/累至龙骧将军/积射将军/封晋安县子/邑四百户/
B.泰始初/随军讨/赭圻贼/躬自斗战/陷阵先登/累至龙骧将军/积射将军/封晋安县/子邑四百户/
C.泰始初/随军讨赭圻贼/躬自斗战/陷阵先登/累至龙骧将军/积射将军/封晋安县/子邑四百户/
D.泰始初/随军讨/赭圻贼/躬自斗战/陷阵先登/累至龙骧将军/积射将军/封晋安县子/邑四百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B.赠,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周盘龙属大夫,故死为“卒”。
D.原文“建元二年”中的“建元”是庙号,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盘龙胆气过人,临阵勇猛果敢。周盘龙擅长骑马射箭,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奔南突北,无人敢挡,屡立战功。
B.周盘龙颇受宠幸,君臣关系亲厚。皇上不仅奖赏提拔周盘龙,还赏赐他的爱妾;君臣交流中不乏玩笑之语。
C.周盘龙父子英雄,二人名扬北国。周盘龙素有威名其子奉叔亦骁勇善战,单马率二百余人冲出北虏军一万余骑从的包围。
D.周盘龙文武双全,官职不断升迁。周盘龙凭借自身的能力,先为武将,后为文官,逐级升官,仕途顺畅毫无波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虏寇寿春,以盘龙为军主、假节,助豫州刺史坦崇祖决水漂渍。
②形甚赢讷,而临军勇果,诸将莫逮。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不齐也 与:亲附
B.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也    过:指责
C.鲁君疑之,吴起    谢:辞退
D.鲁以为将 卒: 终于
【小题2】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 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3)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时烈祖辅吴方修明法令,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补和常滁三州从事。时人士自中原至者,多已擢用,熙载在京洛,早负才名,乃独落魄不偶。烈祖受禅,召为秘书郎,使事元宗于东宫,谕之日:“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辅吾儿也。”熙载亦不谢。在东宫,谈燕而已,不谙世务。

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始数言朝廷事所当施行者,尽无所回隐。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契丹入汴,晋少帝北迁,熙载上疏日:“陛下有经营天下之志,今其时矣,若戎主遁归,中原有主,则不可图矣。”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齐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迁中书舍人。周太祖有天下,用事者犹议北伐,熙载日:“北伐,吾本意也,但今已不可耳。郭氏奸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言虽切,而朝廷暗于机会,经营中原之意终不已。周人果以籍口,兵入淮南。齐王景达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为监军使,熙载言:“出师,大事也,当先正名。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哉?”亦不从。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蓄妓四十辈,纵其出,物议哄然。熙载密语所亲日:“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坐托疾不朝,贬右庶子,熙载斥诸妓。后主喜,欲大用之,而去妓悉还。后主无法,宿直宮中,赐对多所弘益,后主手 教褒之,进中书侍郎,卒年六十九。后主废朝三日,谥文靖,命葬梅岭冈谢安故墓侧。

(节选自《南唐世家·韩熙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
B.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我不能饮酒/
C.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
D.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方孝孺曾被封为“文学博上”等。
B.中书舍人,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时改为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C.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遗,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
D.碑碣,古代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碑,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碣,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
A.熙载年少轻狂,人仕并不顺利。当时从中原来的读书人,大多被提拔任用,他只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烈祖任命他担任秘书郎,在东宫侍奉元宗。
B.熙载竭尽全力,为国出谋划策。元宗时,他多次说及应该施行的朝廷事务,竭尽所知无所回避。他对于北伐提出自己的看法,被朝廷采纳。
C.熙载儒雅风流,才艺誉满天下。才气飘逸勃发,多才多艺,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擅长碑碣创作。其他国家的人不远数千里,用车装着金币来求写碑文
D.熙载不愿为相,后主屡要重用。他畜养歌妓逃避人朝为相,被贬后赶走那些歌妓。后主李煜要重用他,可是那些离开的歌妓全都回来,后主没有办法。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2)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哉?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