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毛大福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搒③掠死矣!”狼见毛被絷④,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昔一稳婆⑤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疡医:治疮伤的外科医生。②数事:数件。③搒:笞击拷问。④絷:捆绑。⑤稳婆:接生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不信,械之 械:用枷锁拘禁 |
B.会毛货金饰 货:出售 |
C.一狼衔敝履委道上 委:丢弃 |
D.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遑:急迫 |
A.敷药如法,乃行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官不信,械之 作《师说》以贻之 |
C.今遂以此被屈 故为之文以志 |
D.君不为我昭雪 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①咆哮相侵,惧甚 ②日既晚,狼遥送之
③狼见毛被絷,怒奔隶 ④君不为我昭雪,回搒掠死矣
⑤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
A.①②⑤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A.外科医生毛大福在回家途中遇到一只衔着包裹来求助的狼,因见狼没有恶意而出手相助,后在狼的护送下平安到家。 |
B.毛大福出售金饰被宁家认出后,有口难辩,只好在差役的押解下进山向狼求证,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 |
C.县官出行,一只狼衔来破鞋示意县官收起来,县官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最终抓到了杀死宁泰的凶手丛薪。 |
D.过去,有个接生婆曾遇到一只母狼难产,在她帮助狼顺利分娩后,狼衔着鹿肉到接生婆家来报恩,可见这类事情在以前也多有发生。 |
(1)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
(2)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
(3)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①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②人于萑苻③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④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注) ①服:使……服从。②取:同“聚”。③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④慢:对上司无理。【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故鲜死焉 鲜:________________
(2)疾数月而卒 疾:________________
(3)不及此 及:________________
(4)盗少止 少: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2)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3)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小题3】文末孔子称赞大叔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肌,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选自吴敏树《说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蚤食后,出门而望 蚤:通“早” |
B.间乃一得 间:中间 |
C.更诣别塘求钓处 诣:到 |
D.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率:大都 |
A.余疑钓之不善 动而掣之 |
B.倚竿于岸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C.起立而伺之 归而妻子劳问 |
D.亦知其趣焉 且焉置土石 |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②饵钩而下之。
③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①阴
其阴,济水东流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
余始循以人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
③望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
④坐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
王日:“何坐?”曰:“坐盗。”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
当其南北分者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
崖限当道者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⑥及
及既上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
皆不及往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
⑦漫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其远古刻尽漫失,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⑧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
余始循以人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
自唐显庆以来 助词,__________________
游雁荡记
方 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①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②、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③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缘,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④以自标揭⑤,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蓋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已成物这道,俱可得而见矣。
(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
(简注)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②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名摄山。③痏:疮。蹷然:惊心。④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⑤标揭:标榜扬名。
(阅读指要)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文章题为《游雁荡记》,第一段中却说“不可记”;接着作者便写了“不可记”的缘由。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谈了游雁荡山得到的两点独有体会,陈述所领悟到的“守身涉世”、“咸已成物”的道理。文章语言简练,别有情趣,卒章显态,发人深省。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望前一日入雁山(______) (2)越二日而反(_____)
(3)兹山不可记也(______) (4)若兹山,则浙东浙西山海所蟠结(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以”与“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句中“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北方闻子为云梯,将以攻宋 | B.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C.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D.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小题4】作者在第二节中说“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请简要说说是哪两点。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器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器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争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怀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陶庵梦忆》)
(阅读指要)本文以富有个性化的笔触,记述了七月十五日游览西湖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各种游人的神情意态。文章语言简练,描写生动,讽刺辛辣;文末写作者及其韵友,更是绘声绘色,文情并茂。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峨冠盛筵(________) (2)茶铛旋煮(________)
(3)轿夫擎燎(________) (4)列俟岸上(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五类看之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B.①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C.①一一簇拥而去 ②佣者笑而应曰 |
D.①笑啼杂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游记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
此 时 月 如 镜 新 磨 山 复 整 汝 湖 复 颒 面 向 之 浅 斟 低 唱 者 出 匿 影树 下 者 亦 出 吾 辈 往 通 声 气 拉 与 同 坐。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2)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明良①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②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凡兹三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诫也!
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直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益久,则气愈媮 媮:通“偷”,苟且 |
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工:巧妙,精巧 |
C.皆圣哲之危言 危:危险 |
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
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②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
③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④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
⑤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⑥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
A.④⑤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①②③ |
A.作者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像这样不懂得廉耻的人很多。 |
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官员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改变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面貌。 |
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们挺身而出。 |
D.作者认同贾谊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如尊重臣子,他们也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 |
(1)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
(2)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3)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
游钓台记
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走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②,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这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这良然,然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这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③卧游五岳,孙兴公④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郑日奎《游钓台记》,略有改动)
(简注)①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此。②垂纶:垂钓。③宗少文:名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④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阅读摘要)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者素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趁就任北上之便,顺道游览严子陵的隐居之地浙东钓台。钓台在七里滩边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之下。作者坐船看到了奇特秀丽、环境优美的钓台,想停船一登,船夫却坚持不肯。于是作者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神游了一次钓台,也感到无比快乐。未登岸的神游,可说是一次奇特的游览,在作者笔下却如身历其境,读之亦趣味盎然。末段中的客问主答,更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______) (2)顾是役也,春檄北上(______)
(3)觉视先生,悉在下风(______) (4)余窃愧未之逮也(______)
【小题2】下列中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
B.①皆未尝身历其地 ②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C.①若尝登钓台乎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D.①快矣哉,是游乎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A.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B.曰:“然矣!” |
C.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 |
D.虽然,少文之画,兴会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
A.①钓台在浙东 ②舟行万山中 |
B.①草草行道中耳 ②陡起江干 |
C.①应在是地 ②始振衣最高处 |
D.①舟发自常 ②舟泊前渚 |
(1)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2)微子言,不及此。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 B.①③⑤ | C.①②⑥ | D.④⑤⑥ |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