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庄生晓迷蝴蝶(_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鸿门宴》,回答以下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 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官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B.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
C.籍吏民  籍,造册登记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所以遣将守关者”不同的一项是  (    )
A.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此国之所以不昌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项伯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如数告诉项羽,并趁机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答应了,刘邦也如愿了。
B.刘邦邀请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拉关系,用谎言为自己辩护,企图笼络住项伯,让项伯在范增面前为张良说些好话。
C.刘邦回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问话时,说是有蠢小子唆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想法。
D.项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机密泄露给了张良,这里,项伯本是为个人情谊,结果却坏了项羽的大事。
【小题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回答以下问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平?”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    许:答应B.百姓之不见保    保:爱护、保护
C.何以异    异:区别D.天下可运于掌    运:运转
【小题2】下列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百姓之不见保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各组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舆薪之不见
C.是不为也,非不能也D.是诚不能也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巧妙的设喻的方法,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成就王业,是自己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王推行仁政。
B.文章中间为了要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D.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理解词义
(1)吴楚东南
(2)烟涛微茫难求
(3)深林兮层巅
(4)失向来之烟霞
(5)熊咆龙吟岩泉
(6)岩扉松径长寂寥
当前题号:4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莫春者,春服既成B.唯求则非邦也与?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异乎三子者之撰。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济兮西澨:水边B.芳椒兮成堂   播:散布
C.合百草兮庭   实:结实D.余褋兮澧浦   遗:赠送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①蟪蛄不知春秋 ②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③于是怅然慷慨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幼稚盈室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⑧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④⑥
D.③⑤⑦⑧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倚南窗以寄 (2)梁鸿于海曲 (3)四具    (4)夙遭凶 
(5)德一君 (6)故夫知一官 (7)而后乃今将图南   (8)历郎署
(9)三江而带五湖    (10)徐儒陈藩之榻   (11)园涉以成趣    (12)雄州
A.(1) (7) (11) (12) / (2) (5) (9) (10) / (3) (8) / (4) (6)
B.(1) (7) (9) (12) / (2) (5) (11) / (3) (4) / (6) (8) (10)
C.(1) (2) (5) (11) / (3) (4) (6) /(7) (9) (12 ) / (8) (10)
D.(1) (3) (4) / (2) (5) (10) / (6) (7) (8) / (9)/ (11) (12)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驻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既东封郑   (封:边界)
D.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大)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加黒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因人之力而敝之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6】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小题7】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代词理解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失其所与,不知D.吾其还也。
【小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平时
B.千乘之国  乘:兵车
C.因之以饥馑 因:趁机
D.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及:等到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