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肌,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选自吴敏树《说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后,出门而望 蚤:通“早”
B.乃一得     间:中间
C.更别塘求钓处 诣:到
D.问之常钓家,如是   率:大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余疑钓不善 动而掣
B.倚竿岸     有亭翼然临泉上者
C.起立伺之   归妻子劳问
D.亦知其趣焉   置土石
【小题3】文中画线句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②饵钩而下之。
③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9 08:4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义士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

甲申国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不肯薙①发,刺臂誓死。有司②以抗令弃之市,妻当徙。王适值解③,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

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尔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为妇人也而忽之。子第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以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④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徙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外史氏曰:“今之吏胥,只知侮文弄法以求温饱,何尝知有忠义也?王胥竟能脱义士之妻,而其妇尤能慨然成夫之志。噫,盖亦千古而仅见者矣!”

①薙,同“剃”,满洲人入关,强令汉族人削发留辫。本文讲述的故事与此相关。②有司,官员③解,押解④俨然,真像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 )
A.君何为彷徨如此耶 辗转反侧B.非妇人所知也  你
C.安得其人哉 回头看D.子德溥义而欲脱其妻 崇敬
【小题2】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只知侮文弄法以求温饱B.有司以抗令弃之市
C.王乃伏地顿首以谢D.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子第语我,我能为子筹之
(2)诚然尔,何戏之有
【小题4】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本文突出了主人公的什么品质?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给划线部分断句,使句子意思清楚。
风 霜 艰 苦 甘 之 不 厌 于 是 皋 人 感 之 敛 金 赎 归 夫 妇 终 老 于 家 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呜呼!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从事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C.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解除
D.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
B.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C.其势弱秦   未有能愈秦者也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强食弱肉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甲文着眼于一个“赂”,乙文着眼于一个“奢”。
B.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C.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D.丙文中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充分显示其思想的局限性。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向 使 有 擅 形 便 之 利 如 秦 者 而 又 得 天 助 焉 未 必 不 复 增 一 秦 也 惟 其 终 不 克 为 秦 之 所 为 是 以 卒 自 弱 而 取 夷 灭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翠微峰记

恽敬

①自宁都西离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①讲学之所也。

②背郭十里,陟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内向型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③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省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信,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然射诸峰,峰如相荡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帝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④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自,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难焉。

(注释)①翠微山在江西宁都,明末士人魏兆凤痛悼明朝灭亡,隐居于此;后来其子等九人也避乱于此,讲学读书,躬耕自食。  ②相荡:相推移,来回运动。

【小题1】第①段交代了翠微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
【小题3】第④段中:“______________概括了翠微山的地理特点(不超过5字)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细致地描写了宁都城北部群山的特点——险峻、怪奇、秀美。
B.第②段多用方位词,写出了攀登南北两座山峰所经山路的回环曲折。
C.第③段用“道绝”、“有巢隘于前”等词语写出作者攀登翠微峰之难。
D.第④段最后一句对魏际端被吴三桂部将韩大任杀害表示了痛惜之情。
【小题5】作者登山作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