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钓台记

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慕之。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走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这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这良然,然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这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郑日奎《游钓台记》,略有改动)

(简注)①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此。②垂纶:垂钓。③宗少文:名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④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阅读摘要)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者素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趁就任北上之便,顺道游览严子陵的隐居之地浙东钓台。钓台在七里滩边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之下。作者坐船看到了奇特秀丽、环境优美的钓台,想停船一登,船夫却坚持不肯。于是作者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神游了一次钓台,也感到无比快乐。未登岸的神游,可说是一次奇特的游览,在作者笔下却如身历其境,读之亦趣味盎然。末段中的客问主答,更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慕之(______)   (2)是役也,春檄北上(______)
(3)觉视先生,在下风(______)     (4)余愧未之逮也(______)
【小题2】下列中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峰之下,先生祠堂在 ②永之人争奔走
B.①皆未尝身历地    ②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
C.①尝登钓台乎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快矣哉,是游    ②其闻道也固先
【小题3】下列句中“然”与“忽睹云际双峰崭秀峙”句中“然”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游,则亦游矣
B.曰:“矣!”
C.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
D.虽,少文之画,兴会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项是
A.①钓台在浙东 ②舟行万山中
B.①草草行道中耳 ②陡起江干
C.①应在是地 ②始振衣最高处
D.①舟发自常 ②舟泊前渚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2)微子言,不及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3: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州山水图记
李蟠
自昔名贤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风移俗易,士歌于庠,农乐于野,商贾辐辏于市,一时之气象迥殊,而境内之城郭山川亦觉顿异。是故人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郑公而传,随州因刘长卿而著,徐州因苏端明而益显。无他,重其人因重其地也。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矣。昌邑曦翁姜老父台来守兹土,下车之日,登黄楼西望苏堤,慨然遐想: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苟以实心而行实政,安在古今人不相及哉!用事次第修举,庶政聿修,期月而化,行三年而大治。迄今七载,有如一日。偶于政暇时,觞客于放鹤亭上。座客有画者,因笑谓之曰:“而不见夫群山矗起,而河贯其中者乎?民多剽悍,吾其柔之。而不见夫九里崇冈,韩淮阴之壁垒如在;鸡鸣峻岭,张子房之箫声犹昨乎?吾与父老共太平久矣,休养生息,固将乐其乐也。而不见夫奎阁焕于东隅,奎峰峙于南岸,秀映文曲者乎?富而后教,子弟之率,吾望之久矣。君其为我图之。”
图成,举以示余,余披图而拜曰:“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其所以筹画而安全之者,必更有出端明意计之所未及,则今日丹青尺幅,其即为异日对扬之先资可乎?”因援笔而为之记。
(选自《徐州市志》,有删改)
注:①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②苏端明:苏轼。③姜老父台:姜焯,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起任徐州知府。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移俗 改变
B.今端明六百余年 距离
C.行三年而大  治理得好
D.余图而拜    穿、穿戴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歌庠 不拘
B.苟实心而行实政  苟天下之大
C.君为我图之 惜用武而不终也
D.援笔而为之记    河为池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B.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C.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D.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蟠指出,徐州知府姜焯注重政风教化,经过精心治理,徐州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十分繁荣,短短数年,气象一新。
B.李蟠认为,一个地方会因一个人而出名,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出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出名、徐州因为苏东坡而出名。
C.姜知府凭借诚心,施行仁政,故政务处理及时得当,很快就实现政风教化,最终达到了古今之人不能及的治理高度。
D.李蟠认为,姜焯命人绘制徐州山水图,体现了他对徐州治理的用心,此图也可以作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
(2)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君章行述

君章,姓谢氏,讳焕,君章其,赣之宁都人。君章少好学,长通儒术,而长于诗。年二十有三,挟所有游京师,京师贤士大夫皆乐与之交。

居顷之,一旦告所与游者曰,“吾无故而心忽悸,得无吾亲或有故乎?”即径归,至家母果死,君章服丧尽哀。

既免丧,建昌府经历彭君某闻君章名,遣币马迎之为其子师。翰林待制京兆杜公本,尝彭君,与君章话甚合,盛称道之。未几彭君死,君章不远数百里,护其丧以还。

今国子助教黄君昭为令于广之新会,有政声。君章以事至此,一见即相。惜君章之才不得,乃资而劝之又复游京师,至是达官要人多有知君章矣。大都留守判官段君定僧首辟馆,延君章。君章与段君处凡七年。而集贤直学士始兴麦公文贵复列其学行,荐于丞相太平公。会麦君有疾,君章感其知己,躬亲鬻药若子弟,然因染疾反就寓舍,遽不起,至正九年二月四日卒,行年四十有一。段君为具衣衾,买棺以敛,殡于文明门外。

君章之游京师也,尝有诸王召见君章。君章见之,引巵酒为寿,王坐饮不为礼,君章复引进酒曰:“王宗室重臣,视一介布衣,不翅草芥。向之不礼于仆,固宜然。布衣,以分则贱,以道则尊,故与王公实礼。然则王虽尊,不宜于仆不为礼也。今王诚能致礼于仆,则尊贤下士之名王有之矣。”王叹赏其言,为回席以饮。

授经郎危君素,尝偕君章谒时贵,危君谦退固让,不敢坐上坐。君章笑曰:“吾布衣也。贵贱之际无所嫌,敢坐诸君右。”遂坐上坐无所诎。盖君章平日类如此,人因是多之。然亦因是无所就,以至于死,亦可哀也已。

(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王忠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彭君     过:访
B. 见即相     契:相合
C. 惜君章之才不得 试:施用
D. 故与王公实礼 敌:敌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 儒术:亦称“孔子之术”。指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
C.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生日快乐。
D. 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着锦绣,故借指平民百姓。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顷之,一旦告所与游者曰,“吾无故而心忽悸,得无吾亲或有故乎?”
(2)今王诚能致礼于仆,则尊贤下士之名王有之矣。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谢君章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惆怅,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 而家益以贫
B.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C.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D.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补”指官有缺位,选员补充空缺官职。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征、 辟、拜、选、 除、荐” 等。
B.“殁”表示死亡,与之相近的字有“崩、薨、卒、不禄、死”等。“薨”是古人对帝王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C.“讳”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D.仕宦:做官,担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2)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