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又北向,不能得日(方向朝北)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日光) |
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静静地) 先是,庭中通为一(中间相通) |
C.已为墙,凡再变(两次) 吾家读书久不效(不能效仿先人) |
D.先妣抚之甚厚(对待) 或凭几学书(写字) |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郞,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 B.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
C.士方登第时 方: 将,将要 | D.君子有谷,贻孙子 贻:给予 |
A.①诸子读书其间 ②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
B.①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 ②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
C.①因于园中构屋五楹 ②吾于周氏见之矣 |
D.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 |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对其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对科举功名的向往。 |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前辟四窗 |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泽:雨水 |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明亮洞彻的样子 |
C.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通:贯通 |
D.某所,而母立于兹 兹:那里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B.顾视无可置者 顾计不知所出者耳 |
C.又北向,不能得日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D.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蜀山兀,阿房出 |
①前辟四窗,垣(砌上墙)墙周庭,以当南日
②日影(同“景”,阳光)反照,室始洞然③吾从板外相(互相)为应答
④余自束发(把头发扎在一起)读书轩中⑤一日,大母过(责备)余⑥吾妻来归(即归来)⑦其制(形式、式样)稍异于前
A.①②⑦ | B.②③④ | C.④⑥⑦ | D.①②③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娘以指叩门扉曰 |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
D.客逾庖而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执此以朝 |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计不知所出耳 |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⑤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⑥,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
[注]①昆山,今属江苏。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④击断,即争执。⑤迁悴,指晋升副职。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小题1】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审理案件 |
B.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关进监狱 |
C.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
D.目为妄庸巨子 妄庸:狂妄平庸 |
A.大吏多恶之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B.进士为令无迁悴者 / 死者长已矣 |
C.为之赞曰 / 为之奈何 |
D.久而自伤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
④留掌内阁制敕房。⑤目为妄庸巨子。⑥其推重如此。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②③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